對歐洲大多數學生來說,復活節假期的開始意味著要開始著手寫學期論文了。教授小巴說他很為碩士班中的幾個中國學生擔心,因為從他們此前交上來的小作文和論文提綱看,他們似乎以前在大學里並沒有受到過嚴格的論文寫作訓練,未來一兩個月怎麼能提交一份合格的論文呢?當然,論文技巧的缺乏絕不是中國留學生特有的現象,每年都會聽到很多英國大學的教員抱怨英國中學A-level教育有偏差,不少大學組織各種方法論課程或提供額外的論文專項輔導,從如何查閱文獻,到如何列提綱、何為有效問題等進行惡補。即便到了碩士階段,英國本國的學生也常發現有不會寫論文的「漏網之魚」。

  但小巴也發現中國學生有相似點,比如中國學生一般都會根據課堂內容,在論文中得出「正確」的結論,但論文整體敘述就比較天馬行空了。寫的人大概覺得自己通曉古今直抒胸臆,看的人卻一頭霧水,提交的作品不像是「論文」,更像是「散文」。

  更讓小巴頭疼的是,幾個很有想法也還算勤奮的中國學生在寫論文的時候似乎就是很難理解論證的意義在哪裡,他們總覺得「這麼簡單的道理,不是很顯然嗎?」──這裡出現了一個挺滑稽的場面:老師擔心學生根本沒有掌握基本學術意義,學生則郁悶老師的理解力有待提高。

  這大概是很多中國學生都有的困惑。最近我在國內某問答網站看到這麼個問題,「為什麼一目了然的邏輯關係也總是要長篇累牘地論證來論證去呢?所謂嚴謹的討論比泛泛而談的討論效率要高麼?」有幾個答案一語中的:學術不是講效率的,它首先追求的是經得起推敲的扎實精准。

  其實學術思辨從蘇格拉底反詰法開始,其核心就是對「很顯然」的基本前提和邏輯假設進行提問、評估與考證,以規划出其「顯然」所對應的範圍、情景和條件。文科理科都是如此。我在英國認識一位著名的生命科學學家,其理論改變了醫學界對心血管科學的部分認識,問其如何獲得此成就,他說,其實是年輕時發現課本裡有一條公認的小理論並未經過認證,他就以最簡單的「學術需論證」的思維,設計了試驗去證實這個主流觀點,但沒想到數據出來後,這個觀點被偽證了,由此引出了他後面的重大發現。

  回到論文寫作上,行雲流水的「數據散文」之所以難以合格,其實並非老師「看不懂」或不能「領悟觀點」,而是因為西方論文考核的不是學生是否如海綿一樣對信息有強大吸收能力,而是考察是否掌握了識別、考量、篩選和更新知識的能力。收集知識還是學會創造知識,這大概是大學生和研究生甚或「知道分子」和知識分子的一個區別吧。(張悅悅)

文章來源:新浪網

歡迎到,獲得更多第一手資訊!

rss.png facebook.png youtube.png favicon[8].png twitter.png IconPlurk.gif icon_weibo.gi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