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人才失衡危機,教育部、國科會及中研院日前宣布,未來三年將共同籌集一點五億元,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或諾貝爾獎得主寫介紹信,送一百一十六位國內優秀年輕人,進到世界前三十名的歐美一流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或從事博士後研究,以充實我國海外人才庫。這項跨部會聯合育才計畫,將以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為目標,甄選優秀青年,借助國際尖端學術與研究機構的資源,培養國家發展尖端科技所需人才,相信此舉不但能對新世代產生吸引力,亦能產出為國育才的積極效益。
 臺灣缺乏天然資源,又地處天然災害頻仍地帶,之所以能夠從二次大戰後的瓦礫堆中,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於今天昂然挺立於地球村,動能固多,但最關鍵因素仍在於人力資源。分析我國人力,可從兩個部分入手,其一是民國三十八年之後,臺灣集大陸與本島的秀異精英,構成群賢畢集的局面,展現了臺灣社會的包容力,這種自然融和與整合的過程,成就臺灣扎實的競爭力。其二是二次大戰後,臺灣所有新世代凝聚與激發出為國家及個人奮發的意志,在心存維繫國脈的雄心,與追求自我實現的企圖心中,展現所有人才薈萃於斯的奮鬥力。但臺灣不過彈丸之地,並且以經濟為命脈,要生存就要在國際強大競爭中,持續提昇國家競爭力,在缺乏天然資源下,更必須加強開發人才礦,培養更多具有競爭力的人才,以擴展國家競爭力。

 民國六○年代,臺大校園流傳「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當年固然讓人有人才流失、楚才晉用的遺憾;但就人才的養成與歷練來說,大批留學人才雖有如儲才於他國,終就能產生為國家所用的效益。如臺灣近二十多年來蓬勃發展的資訊產業,現已蔚為全球IT產業的重鎮,即是借助於人才的回流,及有更多創業者,帶著來自美國的資金與技術,如鮭魚返鄉般辛勤耕耘,經過孜孜不倦的努力,終將我國科技產業推向世界級水準,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即為顯例。

 就人才養成的過程而言,我們不僅要培養國家一流人才,更要育成深具國際競爭力的精英,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時代,更必須孕育具國際視野,且能與他國在國際舞台上競逐的人才。換言之,臺灣固然在進步與發展的速度上堪稱日新月盛,但就國家版圖而言,我國畢竟幅員有限,並非強盛大國,因此需要向外汲取的「know-how」仍多,如果我們期待新世代的精英,能領全球風騷,則在鼓勵人才方面,須向先進國家擴增留學人數,且為國家發展所應該加強的投資項目。

 然則,近年來我國出國留學生人數,明顯走下坡。依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統計,臺灣留美學生去年為二萬四千八百十八人,是十年來最低。雖量的減少與國內研究所教育蓬勃發展,提供大量博、碩士生錄取名額,國內取得深造教育的方便性大大提高有關;但對國家而言,留學生人數的減少,亦意謂向外取經的能量弱化,確實不無警訊作用。另一方面,出國學生多屬經濟優勢家庭,大多數留學生已不若前幾個世代留學生必須靠打工籌學費,並從此一過程砥礪心志,致在物質優渥條件下,苦學力拚的戰鬥力也日益弱化。相對的,對弱勢家庭子弟來說,受困於經濟因素,往往有心成為留學一族,卻苦於經費無著,終究只能放棄。

 是以,教育部、國科會、中研院跨部會宣布,將在年底啟動「尖端科技人才國際培育方案」,以「推廣國際連結」、「學研銜接社會」及「鼓勵高教多元」三大行動目標,擴大公費育才規模,並引進中央研究院院士資源,讓臺灣在海外的院士,可以引薦未來優秀學生進入國際頂尖機構,充實海外人才庫,足見政府確知國家需才孔急的急迫,因此採取重點培養青年的靈活作為。對此,我們一方面樂見其成;另一方面也期待能擴增名額,導引更多青年從留學之路開展更寬廣生涯,尤其是為想留學深造、卻囿於財力的弱勢家庭子弟多點一盞燈,多開一條路。

 總之,國家的未來前景取決於競爭力;而國家競爭力的隆衰則繫於新世代人才的品質與視野。臺灣乃是海島,國家競爭力尤需植基於具有國際觀與國際流動能力的人才,除了要加強本土培育人才的國際觀,借助外國教育資源培養亦是積極路徑。因此,我們肯定政府加緊育才的投資,也呼籲年輕世代激勵鷹揚振翼、寬廣胸襟、視野的志氣,相信假以時日,必定豐收可期。

文章來源:青年日報

歡迎到,獲得更多第一手資訊!

rss.png facebook.png youtube.png favicon[8].png twitter.png IconPlurk.gif icon_weibo.gi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