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月是美國高中畢業班學生申請大學的準備期。當很多學生正在精心打造他們的提前錄取申請表時,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在網上不經意間留下的評論可能會對他們的前程造成負面影響。

近日,卡普蘭(Kaplan Test Prep)新的研究表明,在線審查大學候選人的比例在上漲。 有381所高校的招生人員回答了卡普蘭今年的電話問卷,其中有31%表示,他們已經訪問了申請人的個人網站或其他社交媒體頁面,以便更多的了解申請人。這個數字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個百分點。更關鍵的是, 30 %的招生人員表示他們曾經在網上發現了對申請者有負面影響的信息。

緬因州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的招生人員至今還在談論去年一個參加校園信息活動的高中畢業班學生。在整個介紹中,這個學生一直在推特(Twitter)上反覆使用髒話誹謗其他參與該演講介紹的申請人。 也許她還沒有意識到,高校會跟蹤申請人的社交媒體。

鮑登學院招生和財政援助主任表示,這個學生最後被拒絕錄取,因為她的學習成績沒有競爭力。但是,即使她的成績更好一些,那些輕率的言論也會影響她被錄取的機率。

現在在商業領域,僱主把考慮應聘者的在線聲譽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但青少年本身就容易衝動,招生人員暗中調查申請者社交媒體的行為讓有些人心寒。卡普蘭大學預科的執行董事克里斯汀•布朗(Christine Brown) 認為,學生的社交媒體和數字足跡在招生過程中有時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這個現象已經變得無處不在。

布朗女士說,的確有一些值得關注的理由。大多數高校對招生人員把他們在網上的調查作為申請人的補充資料這一行為並沒有正式的政策。如果高校在網上找到令人不安的材料,他們可能不一定會通知申請人。

有社交媒體律師表示,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高校可能會錯誤地把同名的帳戶認成未來學生 - 甚至是錯誤地把冒名頂替的賬戶認為是屬於申請人的,這就有可能導致不公平的待遇。 網上虛假和誤導性的內容被誤認為事實。

紐約時報上周採訪了二十多所東西海岸的私立和公立大學,詢問他們錄取過程中對申請者使用社交媒體的態度。除此以外,有十個大學負責招生的官員接受了電話採訪。

在採訪中,這些官員都表示,使用谷歌調查申請者的社交媒體信息不是他們學校招生的常規手段。大部分官員都說,他們要審核很多申請資料,包裹申請短文,推薦信還有補充材料,是沒辦法再去在網上調查的。少數也認為,網上調查可能導致對申請者不一致或不公平的待遇。

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招生辦主任貝絲•維澤(Beth A. Wiser)說,他們學校在錄取過程中選擇不使用社交媒體作為決定因素之一。但她也說到,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使用社交媒體,高校招生人員對待社交媒體可以有很多種方式。

其他招生官員表示,他們並沒有正式禁止這種做法。事實上,他們會不定期的看看申請人的網上材料。有的時候,有些申請者主動要求招生辦公室看他們發布的BLOG或視訊; 其它時候,招生官員可能會以澄清為目的,搜索申請人提到的一個不起眼的獎勵或事件。

威爾•胡默爾(Will Hummel)是美國加州克萊蒙特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的招生辦公室人員。他說:「去年,我們看了一些動畫影片,以及一個牽扯到政治原因的申請者的有關媒體報導。」不過這些是極其罕見的,這些補充資料也沒有顯著地影響了學生的錄取前景。

高校招生人員也表示,他們偶爾會因為網上的資料拒絕申請人,或撤銷其錄取。通常情況下,一所大學也可以從高中的校長或者畢業生等其它外部來源了解到潛在的問題,促使大學關注此事。

去年, 匹茲學院(Pitzer College)的一個在校生在臉書上結識一個申請者以後,通知了學校本科招生辦公室,該申請人對他的高中老師發布攻擊性的評論。這位申請人最後沒有被錄取。 匹茲學院招生主任表示,他們學院不希望有這樣的學生。

同波莫納學院一樣,匹茲學院也位於加州的克萊蒙特,並屬於加州克萊蒙特學院聯盟。

不過每所大學的透明度也不一樣。雖然匹茲學院不會告訴學生他們的社交媒體導致他們不被錄取,科爾蓋特大學(Colgate University)會通知學生,如果他們被淘汰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競爭力。

科爾蓋特的錄取主任加里•羅斯(Gary L. Ross)認為:「我們對申請人應該開誠布公。」 他透露他們曾經給一個被錄取的學生打過電話,核實一個與酒精相關的網上報導是否屬實。結果的確屬實,該錄取通知書最後被取消。

為了幫助高中生避免網上自我破壞,輔導員幫助他們洗刷自己的數字身份。在麻薩諸塞州布魯克萊恩高中,美國高中三年級學生被告知刪除與酒精相關的文章或照片,並使用社會上可以接受的電子郵件地址。該學校指導系主任表示,有一個學生的電子郵件地址曾經是「流血的上帝」 ,不過現在已經改過來了。

很多高中生以為招生人員是老教授, 但其實很多招生人員都非常年輕,而且精通技術。

同樣,高中學生也變得越來越精明。在高校錄取過程中,他們在臉書上取消標記自己的相片或者改變其搜索名稱,以此掩蓋他們的網上足跡。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洪微編譯報導


(責任編輯:唐寧)

大學愛肉搜 申請人見光死

網路技術日新月異,社群媒體(Social Media)也不斷壯大,但各大學校招生處在網路「人肉搜索」並調查申請人的行為引起爭議。不管公平與否,「人肉搜索」申請人的盛行將直接影響錄取結果。

「柯普蘭測試準備中心」(Kaplan Test Prep)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在網路上「肉搜」申請人,借助社媒網站看他們在做什麼。29%的招生人員稱曾用谷歌(Google)搜索申請人,高於去年的27%;31%的招生人員表示曾查看申請人的臉書或其他社媒網站,高於去年的26%。不過那些因「肉搜」而影響學生錄取的招生人員由去年的35%下降到30%。

大學招生人員正以一種「無孔不入」的方式搜索申請人不想被看到地方,比如負面的評價、不好的用語和壞習慣。但這一趨勢也引來爭議,有失公平。

上海美國學校(Shanghai American School)的顧問麥克爾羅伊(Shaun McElroy)透過全美大學招生顧問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的郵件列表寫道:「網路技術的流行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招生處也早已利用網路來協助招生過程。他們有管道獲知需要的訊息來決定錄取。」

麥克爾羅伊表示,招生處有疑問可直接問申請人,根本無需「肉搜」查看他們的照片或推特推文。「我能理解人們窺探他人的天性,但這些申請人還是孩子。他們曾經的過錯應該被視為成長的一部分。如果招生處執意要『肉搜』,應提前告知,並給他們解釋的機會。」

文章來源:希望之聲大紀元

 

arrow
arrow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