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國學生出國留學在2008年達3萬7800人高峰,之後下降,2012年僅剩2萬8702人,到2013年又提升到3萬1010人,但結構卻產生很大的變化。對比過去出國以長期、攻讀學位為主,現在超過一半是國內大學選送出去讀3個月到1年的短期交換生或研修生:2013年有1萬7000人(約55%),2014年更高達1萬9000人。我的看法,出國念學位有很多好處,遠勝過短期體驗。以過來人立場,我可以給出些建議。

 

現在學生為何不喜歡出國攻讀學位?因為普遍認為投資報酬率太低,念學位很辛苦,學成回來不見得找得到好工作。例如少子化造成許多大學陸續退場,拿了學位,回國教職難覓。大學或碩士班畢業後就趕緊進入職場卡位,再出國只會耽擱升遷。另外若想學專業,國內大學研究所已經蓬勃發展,在國內一樣可以學得到想學的。

 

然而,長期在國外生活,開拓視野,拓展思維,熟練掌握第二語言,接觸更多新鮮事物,讓自己進步,躍上人生另外一個台階。可是留學要面對很多的挑戰,這也是很多人視為畏途的原因。其實,經過一些心理建設及較好的準備,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問題。

首先是語言的障礙。在出國前雖然已經有大量的語言準備,也考過了像托福、亞思等英文的門檻或是其他語言也有類似的考試。但是對我們外國人當成第二語文,比起母語人士真正日常生活的使用,一定會有不適應。就好像錄音機放快轉的感覺。因此我也都會建議出國同學,最好早一個月抵達,先熟悉日常環境,先與人多交往,不要開學前才匆匆趕到,適應就會來不及。另外由於上課討論對剛去的學生,或多或少存著語言障礙,尤其無法在課堂上跟教授有好的互動。因此,一定要利用教授課後的面談時間(office hour),找教授進行討論。一方面課業的問題可以做真正的請教,二方面讓教授記得你,對爭取高分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課業上的問題。報告、考試要全外文表達,這個對從來沒有大量使用外語寫作的同學而言,當然會是挑戰。如果有機會先修些簡單或熟悉的課程,習慣課程的要求,等到第二學期開始再修習困難或進階的課程,這樣對學習適應上會好很多。

第三,生活的挑戰。現在由於訊息的流動頻繁,透過電視、影片,文化代溝大概不至於產生。但是生活上總是會面臨不一樣的感覺。學校自助餐雖然選擇的菜色很多,剛去或許覺得新鮮,幾天吃下來,一定懷念中式、台式的食物。到外國讀大學或研究所的人,口味已經沒有辦法入境隨俗。因此找中餐館打牙祭,或是自己煮都是必需的選項。

其實出國留學,不只是課業上的進步,其他方面的收穫可能對一輩子而言更是重要。跟外國學生相處,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別人怎麼想。深入了解外國人的生活,自己學會用錢的謹慎態度,克服遇到的大小問題,這些都是額外的收穫,買不到的經驗。

尤有進者,獨在異鄉為異客,陌生、無助等感情狀態可能會伴隨你,甚至情緒很容易受到波動。就如我很欣賞的陳之藩在《失根的蘭花》中的描述:「…,我曾驕傲的說過自己:『我,到處可以為家。』 然而,到了美國,情感突然變了。古人從沒離開過國門,沒有感覺離國之苦。到處可以為家,是因為蠶沒有離開那片桑葉,等到離開國土一步,就到處均不可以為家了。」這種孤寂,反而可以學習克制情緒,鍛鍊獨立能力,也激發自己的潛能。

最後,千里迢迢到了國外讀書,放了長假,不要就是想回台省親。應該把握機會,在附近進行旅遊。讓自己真的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增廣見聞,享受各式各項新奇的際遇。不過,旅遊還是要有規畫,餐飲、住宿事前做好預訂。也要有選擇,不要貪多什麼都要看,不要累壞身體。如果自行開車,甚至掌握原則:日落前要抵達目的地,不要摸黑趕路。夜間高速行駛,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可能會發生。我有朋友夜間高速撞上牛、撞倒鹿,車頭半毀,動物受傷,還好人沒怎樣。但真的遇到,可不是都這麼幸運。

文章轉自:中時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