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作為國際留學生的首選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前來「鍍金」。美國的大學擁有優質的教育,其學位含金量高,還會提高成功就業的幾率,這已經成為許多留學生和家長的共識。不過,留學生涯頗有挑戰,該如何闖過其中道道「關卡」?本文中的幾位華裔留學生從克服語言關、融入美國文化以及準備就業方面日前分享了他們的經驗。

在最初面臨語言的挑戰後,隨之而來的陌生文化氛圍也讓劉筱感到諸多不適應。她從北京來到美國後的第一站是在俄亥俄州就讀高中。從吃喝玩樂、應有皆有的繁華都市來到一座小城,舉目無親,交通不便。她所在校區屬於白人區,幾乎沒有中國人,與人溝通困難。她經常感到無聊,非常想念在北京的家。

讀完本科後劉筱在碩士期時專修心理學。「留學生一般在第一學年還感到很新鮮,對新的事物充滿好奇。但到了第二年,新鮮感不復存在,接踵而來的文化的衝擊(culture shock)是每一個留學生必須面對的,你得尋找機會讓自己融入美國社會。」

 

 

同美國人交朋友

在密蘇里州立大學讀MBA碩士學位的靳有兩個美國室友 - 一位白人女孩和一位黑人女孩,她們十分熱情,好奇地詢問來自中國的靳很多問題。剛來美國的靳羞於表達自己,不善言談,結果她們誤解靳不願意跟她們交朋友,但事實並非如此。靳為室友做中國菜,是一道魚,開心地邀請她們品嚐,室友瞅著盤裡的魚說:「你看,魚眼睛在盯著我呢!」原來,美國人不吃魚頭。不過這讓室友看到靳的真誠,她們邀請她一起燒烤、參加派對。靳逐漸認識到美國人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與自己的差異。大家相處越來越融洽。

 


密蘇里州立大學的華裔學生靳在與美國室友的相處中,逐漸認識到美國人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與自己的差異。(圖片來源:華裔留學生靳)


美國人一般有較為固定的社區、學校和社交圈。作為一個「外人」,你要進入他們的圈子,比如在學校,在餐廳同桌用餐或在課堂小組討論上,你要加入美國學生的群體或組隊也許並不容易,甚至出現尷尬局面。但這並非意味著對方排斥你,而是他們的交友概念和相處方式跟中國人不一樣。美國人其實很會為他人著想,同時也注重保持自己的空間。

一開始,劉筱覺得很難,每當碰壁時她就會想,「算了,還是跟中國人待在一起吧。」但她又轉念鼓勵自己,「別放棄。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穫。」她大一時的室友家在農場,彼此熟識後,那位美國女孩每逢節假日會邀請劉筱跟她回家,參觀農場,騎馬,認識當地小動物,體驗美國鄉村的風情。

 

要嚐試主動跟美國人交朋友。留學生可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加入美國人的社團、俱樂部或參加他們的活動,如美國人青睞的體育活動。學會主動跟周圍的人打招呼,健談的美國人很願意同你交談。你還可以跟他們交換聯繫方式,以後跟他們打電話,對方也會邀請你參加他們的活動,在交往中逐漸融入他們的圈子。

 

對三年前來到美國學習的蘇菲而言,曾經最令她難以忍受的是美國人的「冷冰冰、甜膩膩的早餐」。一次蘇菲乘坐地鐵途中遇到一位白人音樂家,他們一路閒談,離開前相互留下聯繫信息。週末有閒或感恩節,音樂家和他的母親邀請蘇菲去他們在馬里蘭州華盛頓堡靠近河岸的家,大家划船、品中國茶、彈奏樂曲、聊中美文化。通過與這家人的近距離接觸,蘇菲對美國人的飲食起居、待人方式乃至精神理念逐漸增加瞭解。

 

 

注意禮儀

靳第一次在美國同學家過感恩節時看到,即便是一家人吃飯,美國人也都是分別從容器裡適量取一份自己吃的食物,不會去碰觸他人的杯盤。這與中國人的用餐習慣完全不同。靳起初感到不理解,覺得美國人即使親朋好友之間竟如此見外。但她後來終於認識到,這是美國人日常的文明表現。

 

劉筱大學班上一位國際學生給教授發郵件,因稱呼不恰當使得教授非常生氣。教授把郵件轉到國際學生部,要求一定要幫助國際學生學會基本的禮儀。在中國,插隊是人們習以為常的一個現象。但在美國,做事情要循規蹈矩。在中國眼裡的「小事」,對美國人而言可能是難以忍受的,它們關係到你在這個社會為自我樹立的形象、品行和信用。

 

對於美國人忌諱的事物或表達方式,不要隨便談論或使用。比如,美國人稱殘疾兒童為 「children with diability」,而「retardation」(智障)一詞,美國人罕有使用,他們的表達一般是「mentally challenged」。對體現美國社會規則(social norm)的常用表達,留學生要多瞭解和遵循,儘量避免在交往中出現不當的言行舉止。

 

不同的文化有其豐富的內涵和表現。要瞭解一個陌生文化的方方面面,著實不易,而且也不合乎實際。留學生大可不必如「林黛玉進賈府,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在交流中,保持開放的心態,讓周圍的人感受到你的真誠。若發現自己有表現不得當的地方,可以坦率地告訴對方,請對方幫助指正,美國人都會給予理解和寬容。

 

西方國家的人們講究禮儀,遵守規則,更不會有意去衝撞或冒犯別人。在陌生的國度,感到無所適從的新生應經常向學校的國際學生部諮詢,瞭解在美國社會需要注意和學習哪些方面的禮儀。網站上有許多關於不同文化的資訊,在日常生活中也可注意觀察和傾聽,留意美國人之間如何交往。比如,打噴嚏時,要對身旁的人說「Excuse me」,同時用衣袖遮掩臉部。送別人禮物之前一定要拿下價格標籤。

 

 

關愛 尊重與感恩

相互尊重,懂得感恩,這在美國社會是一個自然而普遍的現象。從國內出來不久,劉筱就發現華人留學生有時讓別人感到「怪怪的」 - 那種大陸文化的熏染所導致的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如,自私、自我、自我封閉等表現。

 

馬里蘭大學的華裔學生上官Lujah深有同感。在國內,彼此難以相互信任,陌生人之間更是心存戒備。但在美國,人們都很親切,簡單直接,坦誠相待,走在街上,不管認識與否,相互之間打招呼問候或打開話匣子無所不談。這一點令上官同學深為欣賞,「越來越喜歡這個向世界敞開胸懷的國家」。

 

一位中國留學生答應其寄宿的美國家庭,在他們外出時幫助餵貓。但她忘記去做,之後也不主動道歉和解釋,由此引起誤會。這位學生不再理會那家人,與他們之間的隔閡變得更大。這個寄宿家庭對此非常不理解。

劉筱認識的另一位中國留學生經常向同學請教學習上的難題,但從不向對方表示感謝。這位學生的寄宿家庭待她非常友善,給予很多幫助。她後來從寄宿家庭搬走後,不再跟這家人聯繫。這個寄宿家庭的女主人失望地告訴劉筱,他們「很傷心,那孩子走了之後就把我們給忘了。」

劉筱說:「固守自己,你永遠也融不進別人的圈子。其實在哪裏都講究『入鄉隨俗』,你要願意去瞭解新的文化,願意改變自己。真正的美國文化是開放、自由、兼容並蓄的。當你走近他們時,人家會接納你。」

 

靳深為感觸,華人來到美國無論是短期留學,還是長期居住,當你敞開胸懷,你就會更容易融入美國文化。文化之間的傳播越來越廣,全世界也都在關注著中國文化和中國問題,在珍惜真正瞭解西方文化的機會的同時,展現中國文化的獨特和精華,與西方人建立連接並不難。

回首留學生涯,其中甘苦交織,從掙扎走向收穫的喜悅,蛻變是幸福的。即使後來去維州讀本科和碩士,但在每年的感恩節或聖誕節,劉筱都會驅車回到在俄亥俄上高中時寄宿的美國家庭。她已經成為這個家庭的一員,他們期盼著她回去團聚。

 

文章轉自:大紀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