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政大校長周行一先生發表了一席話,認為以他學習外語(英語)的經驗而言,阿語、俄語、土耳其語並不會比英文難。這一句話惹毛了政大外語學院的學生。然而阿語、俄語、土耳其語真的不會比英語難嗎? 

語言之間的距離該如何判斷?

談到學習外語的難易度時,大家耳熟能詳的應該是所謂的「語言距離(linguistic distance)」,有時候會聽說西班牙人學葡萄牙文或義大利文很容易,德國人學英文很容易;也有人覺得土耳其語和韓語、日語都是阿爾泰語系(Altaic language),所以土耳其人學韓語、日語比學中文容易。

姑且不論到底是不是同個語系,即使是同個語系,學起來真的就會相對容易嗎?而且我們要如何去判斷語言之間的距離呢? 

1. 文法與字母

語言是一種很複雜的系統,想必各位在學校學英文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曾遇到文法上的問題。然而學習一個外語的時候,碰到的問題往往不會只有文法而已。

我們可能還會遇到書寫文字等阻礙,例如說中文的漢字、羅馬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臘字母西里爾字母泰文字母等。

由於台灣人可能從很小時就開始接觸羅馬字母,像是路牌、廣告等,最晚到了國小、國中也一定會碰上它。所以對我們來說,學習羅馬字母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有多少人會接觸過阿拉伯字母或西里爾字母呢?

2. 語音

語音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以前的台灣外籍教師不多,所以大家講的英文普遍帶著濃厚的口音。近年來,愈來愈多外籍教師赴台執教,網路也愈來愈方便,接觸到英語母語人士的口音相對容易;再者,現在要出國也不是難事,很多人都有遊學或留學的經驗。然而,在台灣有多少人能頻繁地耳聞阿拉伯語、俄語或土耳其語? 

3. 語序

有人說中文跟英文的「語序」類似,都是SVO(主語、動詞、賓語)結構,所以中文母語人士學英文比較容易;而日語、韓語因為是SOV結構,所以學英文時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也有人說土耳其語也是SOV結構,所以土耳其人學日語和韓語會比學中文容易。那麼說SVO結構的中文母語人士,在學日文、韓語時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嗎?

日本人和韓國人的英語程度其實不差,甚至是世界排前幾名的(參考PISA資料)。他們的問題在於語音方面,並且在考試教育下,大多數人雖然讀得懂,但不會講也聽不懂。

阿語和俄語算是SVO語序,英語也是SVO,而土耳其語是SOV。我們可以就因為這樣判斷台灣人學阿語、俄語、英語比較容易,但土耳其語比較難嗎? 

4. 共同詞源

共同詞源也是一個關鍵。德國人學英文比較容易、西班牙人學葡萄牙文和義大利文比較容易,很大原因是他們有大比例的詞彙具有相同詞源。我們學日語和韓語可能比使用其他母語者容易,也和共享相同的詞源有關;甚至如果注意生活中隨處可及的閩南語或客家話,也會發現它們語音彼此十分近似。

我們在學習日語和韓語時,只要知道漢字就能推知詞彙的意思,相似的詞彙也能夠迅速理解;而講其他語言的人就要一個一個重新學。這也算是一種「距離」。 

學語言有「關鍵期」?

語言學中常常會提到一個假說「關鍵期(critical period)」,這個假說認為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若錯過了關鍵期,學起來就會比較吃力,甚至部分文法或語音不管怎麼學,都難以達到母語人士的水平;而在關鍵期之前學語言就能學得又快又好。

姑且不論這個假說的爭議性,現在台灣的英語學習都是從小學、甚至更早就開始了,那是否代表我們英文會因此學得比較好?而等到大學才開始接觸的阿語、俄語、土耳其語,真的不會比英文難?不過一個語言若學得愈久就會越好,這點倒是沒什麼爭議。 

其他影響語言間「遠近」的變數

我們可以發現,學習外語時會遇到很多變數,如果真要測量語言的「距離」,大概只能比較大家學習外語時的「成果」。

例如,可以找來一位老師,請他教一班講不同語言的學生,一定時間之後再測驗大家學得如何。但是這種測量方法具有可信度嗎?即使都是台灣人,一樣的時間內,有些人就是學得比較好,因為他們比較有語言天份?但什麼是語言天份呢?心理學家John Bissell Carroll就認為,語言能力可以分為: 

  1. 語音能力(分辨不同聲音、建立聲音與符號的連結、並維持這個連結)
  2. 文法敏感度(辨認文字的文法功能以及句子架構)
  3. 記憶學習能力(快速建立語音與意義的連結,並維持此連結)
  4. 推論能力(舉一反三推論學習到的規則)

Grigorenko、Sternberg和Ehrman三位學者則強調在學習外語時,不同人對於新的事物和模糊性的處理能力。Frieman認為短期記憶在學習外語時也很重要。所以語言能力指的其實不是單一的能力,而是很多不同能力的總和。

而且,假使我們學A語言時,覺得A語言和自己比較「近」,學B語言也很「近」,是否就能代表A語言和B語言也很近呢?這也未必。

還有什麼因素會影響語言學習?一個人的個性、動機、學習方式、學習策略等,都會產生影響。在壓力下,有些人學得比較快,有些人學得比較差;在沒壓力的快樂環境中,有些人反而學得更好。

哈日、哈韓者的日文、韓文通常學得特別快。筆者甚至認識一些光是看日劇、韓劇就學會日語、韓語的人。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溝通」。有些人學外語學了好幾年,結果學不到什麼東西,很快就忘掉了。為什麼呢?因為語言是建立在「溝通」上面。不用來溝通的語言,很快就會被自己遺忘。

也許大家還曾聽說過有人去遊學、留學、交換學生,結果當地語言還是學不好;但有人則因為交了很多當地朋友,語言程度突飛猛進,就是這個原因。

能不能去當地學習語言、有沒有母語人士的朋友、網路上的資源、師資等,這些資源都是學習外語時的重要變因。當政大校長只利用商學角度經營學校的時候,學校的資源分配是否對外語學院不公平?

只學了英語的校長,在學習英語時也許沒遇到什麼困難,但這是否就能代表他在學習土耳其語、阿語、俄語時也如此順利?

也許對於在當地成長的孩子來說,學習這些語言真的不是什麼難事(甚至對新生兒來說,學習什麼語言也都差不多)。但面對當前在政大學習外語的學生們,最重要的應該還是幫他們建立一個友善的外語學習環境吧。

文章轉自:關鍵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