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真,就輸了」,本名Riccardo Moratto’來自義大利的韋佳德,在訪問過程中,時常說出這句話。外國人中文講得溜不稀奇,出口成章、成語信手拈來,就少見了。但能這樣還不夠厲害,他還能在臺灣的大學教書,也因為教書的緣故,非常關心臺灣的教育問題。這點,令人欽佩。

冠軍中的冠軍

他的中文是二○○四年在羅馬讀語言及國際交流系的時候學的,他利用系上的中文課程,來增加中文能力和了解中國文化。二○○六年,他去挪威的貝爾根留學,並與社會語言學家KAROL JANICKI教授一起做研究。那時為了進行與中國社區的中國人交流的研究,讓他的中文有了大幅進步。

他的語文能力,從小就可以看出端倪。一九九七年、一九九八年連續兩年,還是國中生的他,拿下故鄉皮翁比諾Leon BattistaAlberti語言學校舉辦的英法德語區,三區語言競賽冠軍。義大利有二十一個大區,每一區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省,托斯卡尼是很大的一區,Leon BattistaAlberti語言學校辦的比賽在托斯卡尼又最具影響力、最具代表性,能連續兩年拿下冠軍,對韋佳德來說是非常大的肯定。

但他的冠軍跟一般的冠軍不一樣,他的冠軍其實叫做「絕對的冠軍」。什麼意思呢?「通常比賽當然會有個冠軍嘛,但這個冠軍只是比較之下成績最好,不代表他考試完全沒有任何錯誤。我那時一個錯都沒有,全部寫對、全部正確。所以主辦單位決定另外設一個獎給我,因為我英語、法語、德語三個語言完全沒錯,是『絕對的冠軍』!」韋佳德說,這個比賽對他來說當然意義非凡,給了他很大的肯定,不過,他自謙並不是語言天才,重點在於興趣。

有興趣也要下功夫

臺灣的教育,似乎不在乎學生的興趣,只在乎成績好不好,因此到處有補習班。義大利沒有補習班,下課就是下課,不會再去其他地方補習。他們覺得一直上課,會影響其他能力的培養,但如果你想多學一點,可以請家教。韋佳德就是覺得學校教的不夠,跟父母反映後,父母也很支持他,所以請家教到家裡來,這是讓他語文能力能如此優秀的原因之一。「家教在義大利很流行,一般同學是因為課業不好而請家教,但我是覺得學校在語文方面教的不夠,所以才請老師來教。」除了義大利文,義大利人從小學英文,但是到了大學,英文程度還是很粗淺。第二語文是法文,德文也有人在學,因為托斯卡尼有很多來自德國與奧地利的遊客,奧地利的母語也是德文,為了觀光,有些人會學德文。但一般義大利人的外文能力普通,就算會講,口音也很重。高中畢業那年,韋佳德以義、英、法、德四種語言做畢業論文的答辯,由此可知,請家教對他來說很有幫助,他自己也下了很大功夫。

他在皮翁比諾科學高中就讀期間,利用暑假到處遊學,去過的地方包括北歐挪威、英國牛津、蘇格蘭愛丁堡、愛爾蘭都柏林、美國洛杉磯、加拿大多倫多等地。韋佳德說,「義大利學生有個習慣,會利用夏天放暑假的時候出國,不然很無聊也很浪 費時間。他們會選一個國家,例如今年是英國,明年去美國,每次都去兩三個星期,在那邊上課或打工。」他們的成長過程當中,利用時間到國外,不管是學習也好、認識其他文化也好,都是增長見識的最好方法。

「我第一次去英國時待了兩星期,大概花了五千歐元,合臺幣約二十萬,含機票、住宿、學費等等。」韋佳德感恩的說,很感謝爸媽的支持,但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自己還是會想辦法出國,因為不走出去,始終是井底之蛙,不知道世界有多大。而且老師也都鼓勵他們這麼做,因為至少外文能力會進步更快!韋佳德鼓勵學生多出國,增長見識。

提到他最喜歡、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他說是北歐。因為北歐的社會福利真的很好,而且教育方面有很多措施,都值得學習。例如他們教育小孩的方式非常開放,不是強迫性的教育法,他們想方設法去了解孩子喜歡做什麼、適合做什麼,然後慢慢培養他們的興趣,幫助他們走上屬於他們自己的路。這種方式,跟臺灣就有很大不同。

把「不可能」拿掉

韋佳德靠出國遊學增長很多見識,可是臺灣學生不太可能像他們這樣出國遊學,在這樣的狀況下,如何增長眼界、開拓國際觀?韋佳德說:「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把『不可能』三個字從你的字典裡拿掉。」

他舉了一個淺顯易懂的例子,「暑假快到了,很多學生喜歡去墾丁玩,從臺北去墾丁住兩三天,坐高鐵來回,花費也差不多可以買機票出國。出國後,藉著打工可以學當地文化,就可以讓自己增長見識、打開眼界。」他提醒,只要轉個念,就會發現有各種可能。所以很多年輕人不是沒有機會出國,而是沒有為自己創造機會。

問他如何看待在大學授課所接觸的臺灣學生?他似乎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他待過上海,現在也常常臺灣、大陸兩邊跑,問他兩地學生有什麼不同?他覺得學習態度明顯不同。「大陸的學生比較積極,想法正面,有求學精神,上課的時候很尊重老師,不會睡覺、不會吃東西、不會聊天、不會滑手機,就是專注的上課。」他覺得這跟大陸人的生活背景有關,如果不認真努力,很容易在競爭中被淘汰。

但是臺灣好多「小確幸」,反而讓人愈來愈懶。這種氛圍也影響了臺灣學生求學的態度,「現在的學生經常講『沒關係啦』、『隨便』、『反正大家都差不多啦』我聽了覺得難過。只要這樣想,就輸了。」他曾經跟著電視節目出外景到鄉下去,發現鄉下小學生上課很認真,有問題就問,這種態度跟外國大學生一模一樣,但臺灣的高中生、大學生不問問題,什麼事都隨便,他很意外為何長大了,反而不把學習當一回事。

要認真、要努力,看似老生常談,但由一個外國人用標準中文講出來,似乎更有力量。或許正是這份認真,他為自己開創了各種可能。

文章轉自:聯合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