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中、台大再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畢業的謝宇程,現在是一名教育觀察家,一路念名校的他,卻發現台灣教育始終沒把學生「變成人才」,台灣的學校必修科目太多、學生沒有班級和導師就沒辦法自主學習,大學就像中學的延伸,大學念4年彷彿是「癱瘓四部曲」,名校也不一定能教出優秀人才。

今年34歲的謝宇程,自稱因為會念書,在台灣就像「人生勝利組」,輕輕鬆鬆就能以非常高的成績進入台大再出國留學,卻沒想到,名校光環加持沒有讓他找工作比較順利,不但無法爭取到令自己滿意的生活,工作生涯挫敗,更驚覺過去以為「分數就是個人價值」只是幻覺。並將自身經歷以及訪問身邊許多出國留學的同儕、學者寫成新書《人才自造者》。

謝宇程表示,台灣的大學4年就像「癱瘓四部曲」,從來沒告訴學生該如何自我探索。不僅重複中小學的學習模式,一天到晚解題、考試,到出了社會也是這樣,不知如何面對沒有老師逼得自主學習。

他指出,台灣的學生,從高中盲目選系開始就鑄下錯誤,進入大學後,立刻被國文、英文、微積分等「共同必修」塞滿,根本沒時間了解自己喜歡的科目,選課更是沒自由。

他指出,哈佛大學學生每學期只要修4門課,且必修學分只占總課數的1/3,英美多數優秀大學選修學分幾乎「毫無限制」。但台灣就連頂尖大學,都沒有自由。以台大化工為例,畢業最低學分140,真正自由的選修學分比率只占3,只占2%;陽明生科系只有5%,交大電子系也只有11%。

謝宇程表示,他一名同學以高分上台大後,一直被沒興趣的必修壓得死去活來,為了「求生」,系上規定的必選都挑最涼、最輕鬆的課,花最少心力,只求「低空飛過」,直到快畢業才看清,適合其他領域,只好「放棄大學,保研究所」,把大四花在補習班、圖書館念書,學校課程一樣「應付」就好。

「台灣的學生,常會選過多學分,把課表排滿,以為有許多學分進帳就是認真好學的表現,殊不知造成學習淺薄的惡性循環」,謝宇程說,一名在美國讀博班的同學這樣告訴他,和哈佛相比,一學期只上4門課,扣掉社團、實習和上課時間,每周有9小時學習;台灣學生平均選八門課,學習僅剩3小時,「學習深度立刻出現差異。」

謝宇程表示,歐美學校中學開始,沒有班級、導師,且實施選課制,學生握有選課權,沒有固定的「同班同學」,老師教不好,學生可不修「反制」,導師較像學科輔導員,提供人生方向和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不理想,就自行去找該科目教師。

反觀台灣卻從小沒有自由,不僅國高中延用小學的學習模式,同一群人從早到晚相處在一起,無法培養交朋友的社交能力,沒有導師就不知道怎麼學習,他觀察,美國的中學像為大學做準備,台灣的中學卻是小學的延伸。

文章轉自:聯合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