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佳婕/Small Talk

《哈利波特》的作者 J.K.羅琳(J. K. Rowling)。圖/Featureflash Photo Agency@Shutterstock


"I really think a champion is defined not by their wins but by how they can recover when they fall."──Serena Williams

《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J. K. Rowling)2008 年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說中,提到她人生中一段她稱之為「史詩級的失敗」經驗。這段最黑暗的時期發生在她大學畢業七年後,為了寫小說的抱負,羅琳不得不節衣縮食、刻苦度日。那時她剛結束一段短暫的婚姻,成了一個沒有固定收入,日夜為生活愁苦的單親媽媽,日子總是過得左支右絀、捉襟見肘,她稱當時的自己只比流浪漢好一些些而已。當然,我們都知道如童話般的結局為何──羅琳在艱苦的環境中,鍥而不捨、堅持不渝,咬牙堅持自己的創作,完成了《哈利波特》這部暢銷全球的小說,一躍成為文學界的明星。但她描述成功前那段沉潛不順遂的時光就像困在一條黑暗漫長的隧道中,無盡的困頓、絕望、沮喪,不知要忍耐到何時,才能迎來第一道曙光。

羅琳的演講主題之一是失敗的額外好處(The Fringe Benefits of Failure)。她認為她經歷的挫折,對後來的成功有決定性的正面價值,失敗的經驗帶給她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為逆境,逼得她不得不重新嚴格審視自己的生活,必須去蕪存菁,在有限的空間及時間裡,只留下絕對必要的。因為資源有限,非得背水一戰,把全力集中在她唯一在意,也最擅長的事──寫作。所謂絕處逢生,如果當時的她在其它領域稍有進展,有些成績,或許就不會有餘裕或決心完成《哈利波特》了。而支撐她在逆境下堅持不懈,一心完成創作的信念非常簡單,那就是既然最害怕的事已然發生,她已失去所有,也就表示她已沒什麼可再失去了。跌落的谷底反而成為重起爐灶最穩健的根基。

她告訴這群哈佛畢業生,身為頂尖大學畢業生的他們過的人生比一般人要順利許多,更何況,這些天之驕子認知的「失敗」標準,可能其實非常接近凡夫俗子所謂的「成功」。然而再聰慧、再有能力的人也無法控制命運、避免失敗,畢竟百分之百會成功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人往往得經過失敗與挫折的考驗,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唯有在逆境中,才能分辨什麼是對自己最重要的,誰才是真正的朋友,進而在挫折中讓自己站穩腳步,再接再厲。

我的體會:「失敗,要趁早」

在美國留學跟工作的那幾年,也深刻體會到羅琳所說的「失敗的好處」。人往往要離開舒適圈,接受全新的挑戰跟考驗,體驗到各種層次的挫折與失敗,才能在這過程中獲得更多成長的養分,磨練出不服輸的堅毅精神,從這些經驗中汲取到的智慧與勇氣是無價的。

我從小因為擅長讀書考試,一路升學都很順利。也因此出國前的我跟大多數高材生一樣,相當不擅於應付挫折或失敗。等到一個人出國求學時,遇到幾次難過關卡,才發現原來自己的挫折容忍力不足,需要獨立面對的當下,得學會如何度過一段一段的低潮撞牆期。現在回頭看,很慶幸在國外時,有機會練習經歷並接受失敗這件事,早一點認知到自己缺乏挫折容忍力,不啻是好事一件。畢竟趁年輕時早點學會面對失敗,將失敗經驗轉化成砥礪自己的教訓,前車之覆,后車之鑒,還有機會東山再起。比起等到年邁體衰之際再遇到困境挫敗,想要東山再起,恐已無餘裕轉圜。如果早期人生都過得太順遂,一切風平浪靜,未經挫折困頓的洗禮,反而會是日後的危機。

我十分認同羅琳說的,人在挫折低潮時,身邊親友不離不棄的陪伴是無可取代的。五年的人文博士生涯像一場看不到盡頭的馬拉松,時不時會遇到撞牆期,在這些絕望沮喪到很想不顧一切舉白旗投降的時候,幸好有家人好友在跑道兩邊不斷信心喊話、遞水加油,也成為我在美國求學旅程中最美麗的風景之一。常常半夜幾次與台灣的家人朋友 skype 訴苦,在自己都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時,若沒有這些鼓勵的話語適時給予我無條件的支持與信心,我想我可能無法順利抵達終點線。

只要有強韌的意志,任何挫折都不會「浪費時間」

思緒及空間暫時抽離逆境,再回頭面對問題,也往往會有不一樣的心境。在美攻讀博士期間,每當事情進行不順利而灰心喪志時,在時間及環境許可下,我會放下手邊一切,專心放空幾天看影集或運動,找些消遣讓自己暫時抽離困境,試著不被煩惱及負面思緒綁架。有一次,因為生活及課業上諸事不順,讓我再度萌生不如歸去的念頭。幸好,當時適逢美國連續假期,聽了家人建議,索性跟朋友們開車到多倫多 Road trip,沿途欣賞美加邊境尼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浩瀚的美景,三天的旅行讓我的心靈充飽電。雖然回來後還是得面對一樣的難關,但卻多了份從容跟淡定。

然而,為了支持自己走過挫折逆境,體驗到失敗的好處,並進一步完成自己的目標,還是得靠自己堅定的意志與信念。想想自己的初衷,也耐心地給自己多一些時間。記得拿到博士學位後,剛開始求職時,遠比自己預想的要困難許多,因為學術市場的萎縮,許多求職申請石沉大海,當時我也覺得碰到了羅琳口中「史詩級的失敗」,讓我一度懷疑自己花了大把青春時光攻讀博士學位是浪費時間。跟好友長談後,他才點醒我這些不理性的想法,只是拒絕面對失敗的藉口。現在回首望去,當時以為過不去的關卡其實都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塊石頭而已,也是這些曾經一一跨過的難關與挫折加總起來而成為的奠基石,才能成就現在到達的高度。

在電影《絕地救援》(The Martian)中,我很喜歡麥特戴蒙飾演的主角說的最後一段台詞。他回憶當初發現自己孤身一人得在火星上求生存,這樣的處境真是糟得不能再糟了:

"At some point, everything's gonna go south on you... everything's going to go south and you're going to say, this is it. This is how I end. Now you can either accept that, or you can get to work. That's all it is. You just begin. You do the math. You solve one problem... and you solve the next one... and then the next. And if you solve enough problems, you get to come home."

而這又何嘗不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境?在這些就算是史詩級失敗的時刻,我們可以選擇放棄,兩手一攤認輸,算了!就這樣吧!一切就在這結束了,放棄是最簡單的事。但是,我們也可以像主角一樣,從逆境中尋得再挑戰的勇氣,一次又一次,去體驗失敗帶來的好處,在通往成功的旅途上繼續努力前進。

《關聯閱讀》
再來一杯「失敗人生」
從逃避失敗,到從零開始找回自信──我的Gap Year,在澳洲

《作品推薦》
被討厭的勇氣──表達己見,寵辱不驚,是一生的課題
此心安處是吾鄉?留學生的搬家心事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換日線》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