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紀元20140421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飛編譯報導)據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博士生唐衡(譯音Tang T. Heng)近日在「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年度會議上所發表的文章,中國本科生在美國大學中面臨著適應問題,美國課堂上課方式不同,老師對學生的期待也不同,而中國本科生憑著個人、朋友、學校和技術資源來應對這些挑戰。

 

據《高等教育內視》(Inside Higher Education)報導,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唐追蹤了紐約市3家不同4年制大學中的18名中國新生和大二生。所有學生都是單身,年齡在20歲以下,來美國前沒有在海外的教育經驗。唐在一學年中的3個時間點採訪了這些學生:學年開始時,秋季學期結束和春季學期結束時。並收集了每位參與者在兩學期中的4個筆記記錄。綜合這些資料,唐認為中國本科生面臨以下共同挑戰。

 

英文寫作:幾乎近半參與者說,寫作很難,不僅是因為他們必須用非母語寫作,也是因為他們必須應對與中國不同的期待。

 

思維:中國學生要區別「東方思維」和「西方思維」的不同,前者具有直觀和上下文的思維,後者則具有批判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說,之前的教育對記憶的注重超過分析,這使他們對批判性思維準備不足,一些學生形容自己缺乏邏輯論證的具體理解。

 

課堂發言:學生說,發言前需要時間來收集想法並翻譯成英語,他們對參與課堂討論時需要快速反應感到很困難。

 

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努力:中國學生說,不熟悉美國經典著作、流行的觀點或重大歷史事件,因為他們沒有在美國成長。「很多事情對美國人來說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常識一樣,但對參與者需要巨大的努力才能瞭解,因為這些都是全新的。」

 

找到平衡:超過一半的學生說,面對著沉重的課業壓力,因為他們需要額外花時間來逐行閱讀課文,查詢電子詞典並參考多份寫作樣本。中國學生對結交美國朋友很感興趣,但沒有時間。

 

唐發現,中國學生通過個人、朋友、學校和技術資源來應對這些挑戰。他們花費很多額外時間來做功課、閱讀、製作圖表或大綱,他們寫下並記住將在課堂上發言的要點。他們在課堂參與時,會觀察並模仿美國同學。他們向高年級的中國學生諮詢選課意見和老師的教學風格。他們利用學校寫作中心增進寫作能力,所有18名參與者都曾使用寫作中心的服務。課外找助教或教授,希望一對一的交流能幫助彌補課堂參與的不足。他們也使用學校的休閑中心進行鍛練或課外活動來減輕壓力,也用社交媒體與人交流。學生們還說,在批判性思維能力方面有所收穫,使他們對所閱讀的材料有更多質疑。

 

 

文章轉貼自大紀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