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輕父母問我:「孩子應該什麼時候開始學英語?」

 

 

坊間的雙語幼稚園林立,以外籍教師為號召,所費不貲。有廣告詞:用美語讓孩子認識世界。(用中文就認識不了世界?)很多國民小學一二年級就教英語。

 

學外語像醃醬瓜 用的醬要正

 

早早學外語,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孩子參加什麼競賽都未定,從何輸起?平白加重小孩的負擔,每天愁眉苦臉,小孩子應以玩耍為業,玩耍中有學習。

 

學外語要從小開始,因為孩子記憶力超強,事半功倍就掌握了外國語。學語言如醃醬瓜,用的「醬」要正,黃瓜放進醬缸醃一段時間,味道具足。只偶爾在黃瓜上抹醬,效用不大。台灣是否有足夠合格的英語教師,存疑。此地英語環境差,聽、看都困難。有美國青年說,要說帶台灣味的英語,人家才懂。

 

深化讀聽寫能力 口音不要緊

 

台灣或大陸都是以華文為主的文化體系,英語是建築在母語上的第二語言。學好外國語必須先把母語學好,中文詞不達意,學的外國語準是「洋涇濱」。語言是文化的代表。不停的逼孩子學外語,他的中文水準當然大受影響。

 

學好外語,不是為了在公眾場合炫耀,引人注意。掌握一種外文,可以深化程度,生活、知識、視野、見解、素養等由平面轉成立體,美不勝收。閱讀力、聽力和寫作程度最重要,言談帶點口音,並不要緊。

 

有些父母經濟寬裕,送子女入國際學校或美國學校,孩子每天口中ABC不絕,感覺很正。孩子可能陷入極度的文化認同錯亂,不中不西,兩頭不著邊,痛苦一生。會說流利外語而沒有程度,最是悲哀。有人向希特勒薦才,某某會說六國語言。大魔頭回應:「他應該去高級餐館跑堂。」

 

英文好的留學生 中文都紮實

 

老一輩的人,頭一次學英文字母在初中一年級,按部就班在國內學英文。到了國外留學為情勢所迫,必須過語言關,才廣泛閱讀、努力下功夫學寫作。日後英語有程度的,竟然無一例外,都是原來中文程度較紮實的學生。

 

雙語人材難得,民國年間首屈一指的雙語大師是林語堂。林太乙在「林家次女」一書中,詳細記載她父親耐心長期的教導三個女兒學中英文。幽默大師頻頻誘導她們「好學」,在讀書中找到樂趣,一旦上癮,中英文書籍自此愛不釋手,父親就放心了。

 

下死功夫學英文 隨時都可以

 

學英文要學到有程度,必須認真寫作文。語文專家認為,一個英語生字要出現使用了四十多次,才能說認識它。認真作文時,把平日所學的詞彙、見解、還不甚嫺熟的句法,通過段落組合、用正確的文法串起來,賦予新生命,那是自己的生命,否則一切都是虛的。

記得黎烈文教授說過:「學好一國語文沒有第二條路,要下死功夫。」

 

奠定扎實的中文基礎,一心「好學」,肯下死功夫,任何年紀去學外語都能成就。

 

 

文章轉自:天下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