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整理/郭姿辰】

交換生的第一課──獨立

交換生最大的生活學習莫過於獨立了!從一開始出國前辦理簽證時所需的文件,經歷許多繁雜的手續後,宣告了接下來「凡事靠自己」的交換生活了。

到了德國之後需要辦理龐雜的手續,包含註冊、入籍、開戶、保險(德國強制規定居留者辦健康保險)及延簽(在台灣時申請的長期簽證有效期限只有 3 個月,所有居留者必須到當地再次延續簽證),就像跑大地遊戲一般,一處室、一處室的來回奔波,才能夠完成所有的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各個處室的工作時間皆不同, 並不像台灣理所當然地於上班時間造訪各處室就能辦理。初來乍到的台灣學生, 流程常常跑到一半便撲了空,只好隔天再訪,其實很容易感到挫折。對我來說,比較感到灰心或無力的時刻是沒有學長姐可以詢問,常常自己碰了一鼻子灰才明瞭自己的做法不夠好。

適應德國的慢生活節奏

在德國的交換生活,觀察及適應最大的差異是──歐洲人緩慢的生活節奏。這點其實出國前就聽過一些交換回來的朋友提過,然而切身感受還是不一樣。或許德國比起其他歐洲國家(如義、西、法)已經是步調較為快速的國家了,但比起台灣、日本、中國,真是緩慢無比啊!或許,我在德國第一個學到的新單字就是耐心(Geduld)吧!

可能是因為德國人做事按部就班,會事先規劃的個性,讓他們偶爾被拖到時間也絲毫不在意。超市店員結完帳可能會跟客人多聊幾句再開始為下一位客人結帳,而後面排隊的客人們也司空見慣似地不以為意,讓剛到德國的我感到不可思議!我想,在台灣的話,這位店員應該立刻被客訴了吧!

需要有話直說的溝通技巧

與德國人相處,我花費很大的心力學習表達內心話,直接不迂迴地去溝通令自己不舒服的事情。由於我們在亞洲文化的薰陶下,表達方式較為含蓄,認為指責對方的不對是非常尷尬的事情,常常會只講三分話,由對方自行推導後七分。

像是如果室友將使用過卻未清洗的碗盤堆疊在流理台中,而我需要使用流理台時,我們常會這麼說:「流理台的碗盤麻煩你有空時清洗一下,因為我需要使用這個空間。」此時大多數亞洲人會即刻動身去將碗盤清洗好,然而,面對德國人卻不是如此,當我們這麼表達時,對方會認為事態不嚴重或並不認為這三分話代表已造成別人的困擾,所以並不會馬上改進(那就等我有空,大概是明後天再去洗碗盤吧)。

德文老師說: 「我們德國人很難理解那些只在腦中想,而不說出口的人的想法。」出國以前,我不知道自己直接講出對方的問題對我而言是困難的,出國之後,才發現文化確實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我們。

台灣學生是否能擁有國際觀?

而在德國生活,得學習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了解對方文化,入境隨俗。我發現歐洲學生對時事很是關心,不只是自己的國家,更包含來自全球的新聞。我想,所謂的國際觀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吧!

我在德國認識的歐洲人,都有閱讀報紙或看新聞的習慣。上德語課時,老師會冷不防地提起最近發生的時事,而班上同學多能馬上侃侃而談,滔滔不絕地講出自己對於此事件的看法,這是因為他們平日都有了解時事並時常思考的習慣。

而我即使平日也有閱讀新聞,但注意的卻不全是國際大事。台灣新聞其實一個小時看下來,國際新聞佔不到十分之一,在台灣生活時,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然而,在德國看新聞,短短 5 分鐘的焦點新聞,大概就有 2 至 3 分鐘是國際新聞,於是我也開始在 CNN、BBC, 或者德國的新聞網站閱讀國際新聞。

習慣接收國際新聞後,回到臺灣收看媒體時,覺得很可惜,常常是一件新聞,訪問不同的人,卻得到相似的觀點及立場,好似在看同一件新聞不斷重播。國際間當時沸沸揚揚地討論敘利亞軍方使用化學武器攻擊人民,敘利亞附近各國對敘利亞難民的收容措施,以及美國是否要出兵敘利亞等等,我卻在台灣的新聞上看不到新聞報導,好不容易看到報導的新聞台,卻也只是草草帶過敘利亞軍方於最近的內戰使用化學武器,報導甚至不到 1 分鐘,讓人感到有些惋惜。

吳岳錚的完整交換心得

《關聯閱讀》
別把「觀世界」當成「世界觀」
20 歲的我們,為什麼要出走?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換日線》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