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管是工作還是出國,若清楚10年後的你,是那個快樂且自己也喜歡的人,那就勇往直前吧!」褚士瑩說。

在大學時旁聽一堂心理系課程,課堂上老師提到一個概念「未來的我」,他從中體悟到和未來的自己對話的重要性。如同他的著作「1年計畫10年對話」中提到,要練習和10年、20年後的自己對話,再倒推回來才知道,這10年之間的每一件事對往後的目標重不重要、是否要放下一切去追求。

世界的光譜 你看到多少

「在世界光譜中,你看見多少,可能性就有多大,」他自言,年少時就踏出台灣遊歷各國,這對後來的自己影響甚鉅,像是目前擔任美國華盛頓獨立監察組織緬甸代表,在台灣這種工作是不存在的,也是20年前的自己所想像不到的。

透過出國旅遊或打工留學,你看見10個國家,世界就大了10倍,100個國家就大了100倍,你見識多少,才知道可能性有多大。

換工作 真的不可以嗎?

「台灣社會有個約定俗成的共識,工作一定要做滿3、5年才行」,但他說,以美國社會成年人在18歲~42歲這24年間,平均換了10.8個工作。

「台灣畢業生及家長對改變的忍受度很低,無法想像連換11份工作」,「但是真的不可以嗎?」,他建議,不妨去國外打工度假,「一年裡可能就換了10~15份工作」,絕對不會遭白眼或被說沒定性,反而從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天分和弱點。

25K=150K?

22K議題像緊箍咒將畢業生牢牢困住,褚士瑩卻說,年輕人,沒有150K價值的工作就不要做了。

曾有個機械工程師的朋友,在工作幾年後,決定30歲出國前往澳洲中部的香蕉園砍香蕉,一連做了9個月,平均月領12萬~15萬,最後還是決定回台。

當時,褚士瑩問朋友,「你為了做喜歡的機械工程師才回來,但台灣不可能有人用150K聘你,那麼最低多少錢你願意做?」;朋友卻回答:「25K。」

「當你認識了自己,知道自己喜歡從事什麼工作,就算讓你做25K的工作,你也會願意,並且還使出150K的努力去做」,「你該認清薪水與價值之間的不同」,台灣年輕人成年後,就該有150K的價值,這是你的成本。

故意跑輸比較重要?

目前除了在緬甸與當地公民團體共同監督世界銀行在當地的開發案及貸款案,9月褚士瑩也將出版新書「我,故意跑輸」,透過著作,他勉勵社會新鮮人「爭社會觀感下的第一名,不如做自己心目中的第一名,有時候故意跑輸比贏更重要。」

文章轉自:聯合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