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十多年來推行一連串的教改政策,近來已逐漸有所成效,但是這個成果並未讓所有的人受到鼓舞,反之,不少人因此蒙受莫大的壓力,尤其是站在第一線上的老師與學生。

德國的教育是由各邦自主,所以在一個大原則之下,全國十六個邦都有各自的教育法規和政策。德國大多數的小學修業期為四年 (柏林和布蘭登堡兩邦為六年),之後便可直接升上中學。雖說免試,但是在校的學業成績還是升學的主要依據。德國的中學主要有三種,分別為文理中學 (Gymnasium,相當於我國的普通國、高中,學生主要以升大學為目標)、實科中學 (Realschule,學生畢業後可決定進入職校或是升上文理中學第二階段) ;主幹中學 (Hauptschule,是一種以技職教育為取向的學校)。在過去,國小老師會在每年三月份時,根據準畢業生的在校成績,對學生家長提出升學建議,這個建議具備相當的法定效力,必需被遵從。

但自2011年以來,各邦陸陸續續取消升學建議的強制性,校方建議學生和家長進入何種中學,但最終還是讓家長和學生自行決定要就讀哪所中學。這種開放式的做法已在近幾年激起一陣陣的波瀾,各界的討論和爭議主要歸納如下:
* 新法的配套措施除了繁多複雜之外,方向也不明確,這讓家長感到無所適從,甚至覺得自己的子女成為教改的白老鼠。
* 許多家長不顧學校建議,堅決送子女到不適合的學校就讀,造成的結果是程度跟不上同儕,除了學生感到嚴重的挫折之外,也造成學校在教學和行政上的重大負擔。
* 學生間程度差異變大。
* 報名文理中學的人數突然暴增,而主幹中學則流失了大量的學生。
* 文理中學的留級率大幅提升。教師反應,大約有10%的學生在入學後第一年就出現嚴重的落後情形,這是過去不曾有過的現象。

根據巴登符騰堡邦 (Baden-Wuerttemberg) 統計局的資料,該邦在取消升學建議的強制性之後,就讀主幹中學的學生驟降至16%。新法對於外國學生的影響尤其明顯,新法實行前一年,有48%的外國學生進入主幹中學,實行新法後,這個數字驟降為28%。反之,文理中學的外國學生和德國學生的人數差距則大幅縮減,其產生的效應目前未有明確的報告。

新法在巴登符騰堡邦雖然縮小了外國學生和德國學生的差距,但是卻對城鄉的差異沒有造成多大的改變。根據統計,以高等教育掛帥的海德堡 (Heidelberg) 市一帶,升上文理中學的學生比例為61%,但是以農業為主的鄉間只有30%;當福萊堡 (Freiburg,福萊堡大學所在地) 市學生進入實踐中學的比例為20%時,鄰近的鄉村卻有46%的學生進入實踐中學。由此看來,大學並非是所有德國人心目中的最佳選擇,這和家庭背景、區域經濟、德國質、量均佳的技職教育都有很大的關係。

有改變就免不了有適應期,也絕對需要後續的成效評估和民眾的回饋做為施政的方針。從德國教改的過程不難發現,他們的改變過程一樣充滿困難與挑戰。當德國人發現一項新的政策出現問題時,他們會立即進行修正,甚至於放棄新的制度 (例如八年制中學),而不拘泥於一定的做法。隨時做好應變的準備,這絕對是德國教改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

文章轉自:教育部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