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期刊 (Times Higher Education,簡稱THE) 公布了最新的世界菁英大學排名,德國巴伐利亞邦 (Bayern) 的慕尼黑大學 (LMU) 是全德國排名最高的學府,該校由去年的第55名跳升至第26名。巴登符騰堡邦 (Baden-Wuertemberg) 的杜賓根大學 (University Tuebingen) 上升將近100名,而進步幅度最大的就屬薩克森邦 (Sachsen) 的德勒斯登大學 (TU Dresden),由原來的250-300名狂升至第135名。
當這三所大學紛紛以大幅標題宣告自己的成功之時,同樣知名的慕尼黑工業大學 (TU Muenchen) 卻排名下滑,但它還是保住了百名之內的地位。除此之外,哥廷根大學 (University Goettingen) 和海德堡大學 (University Heidelberg) 也遭到同樣的命運。排名上升的大學在自己的網頁上強調自己在過去的一年是如何的努力才會有今日的成果,可是部分人士並不認為如此,他們認為這種排名有時只是一種玩弄統計數字的手段。儘管如此,THE排名仍然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日本去年訂定的目標是要讓10所大學進入前100名;沒有任何一所大學進入前一百的俄羅斯則投入數十億的經費,用來進行高等教育振興計畫;而世界知名的學者或廣大的學生群也是拿著這份排名表尋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學。
各大學慶祝排名的上升,除了歡慶擁有更響亮的名聲之外,還有另一個更實際的意義,那就是他們將得到更多的經費。贊助者的風向永遠朝向頂尖的大學,而排名下滑的大學便要擔心失去金主。都柏林科技學院 (Dub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系主任Ellen Hayelkorn教授是對THE排名批評最強烈的學者,她對這種排名表達高度的質疑:「慕尼黑大學真的進步這麼多嗎?人們如何光靠表格裡的幾個數字就可以知道,這一所大學到底做了些什麼?」。
學術的發展、新進學者的培養、對產業界的貢獻、吸引世界的知名學者...等,THE期刊全部將它數據化評量。例如,學習條件和師生比占了30%的分數;學者的威望和名聲占了18%。連THE總編輯 Phil Baty都認為排名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導致各校都在玩弄這個遊戲,分散了該有的注意力。但是身為期刊的總編輯,Baty還是得為自家的排名表說幾句話:「雖然表格的數據是一種簡化的評量結果,但是卻清楚明瞭,並且較易引起群眾的關注」。歐盟委員會另有一種綜合性的大學評量,可是沒有任何排名,結果卻引不起別人的興趣。Baty也建議學生在選擇大學時,不要光看他們的排名表。排名表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動機,讓人追隨數字的腳步,即使是德國知名的大學也被這些數字牽著走。杜賓根大學在過去一年積極地配合THE的步調,這讓他們不需進行任何改革便可進入前200大。
杜賓根大學比任何大學都更積極地向THE的評比人員回報自己的各項動態,包括有多少的全職研究人員,可是每一個研究人員所得到的研究資源其實與他們的世界排名並不相稱。他們只向倫敦提報長期聘僱的研究人員,去除短期聘約的統計,這種提報方式讓他們受到THE的注意。德勒斯登大學則是以另一種方式表現自己,他們將許多研究人員和學生的資料省略不報,最後他們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
Hazelkorn教授表示,各大學只是努力改善自己的評比實力,並沒有真正地改善教育品質,更何況評比的方式也有問題。以學術機構的名聲為例,他們只是讓參與評量的學者說出自己熟知的大學,這種方式不算具有公信力。除此之外,她也認為THE排名是針對美國超級富有的大學所制定的一種評量方式,到底有幾所大學可以列出清單將世界各知名學者一一納入幕僚;又有幾所大學有這個財力可以單替4個學生開一門課,而又有多少學生有足夠的財力可以進得了這種大學的大門!但是THE總編輯還是為自己的統計辯護道:「1萬美金開的課和10萬美金開的課,在品質上當然有所不同」。
THE總編輯的觀點不能說沒有道理,但Hazelkorn提出質疑,難道只有金錢才能買到較好的教育品質嗎?再來,為何THE不把"窮學生的入學難易度"納入評量的標準呢?Hazelkorn教授認為,這份菁英大學排名只對那些"特定的菁英"具有意義,也就是那些註定可以平步青雲的菁英。
附表: 德國2014 / 2015年進入THE排名前200大的11所大學
大學 |
排名 |
前一年排名 |
慕尼黑大學 (LMU Muenchen) |
29 |
55 |
哥廷根大學 (University Goettingen) |
67 |
63 |
海德堡大學 (University Heidelberg) |
70 |
68 |
柏林洪堡大學 (HU Berlin) |
80 |
94 |
柏林自由大學 (FU Berlin) |
81 |
86 |
慕尼黑工業大學 (TU Muenchen) |
98 |
87 |
杜賓根大學 (University Tuebingen) |
113 |
〉200 |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 (TU Dresden) |
135 |
〉250 |
亞琛大學 (University Aachen) |
156 |
129 |
福萊堡大學 (University Freiburg) |
163 |
152 |
卡斯沃爾大學 (University Karlsruhe) |
165 |
154 |
附註:200名之後沒有確切的排名 |
文章轉自:教育部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