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null

著名英國帽藝設計師Shilling說:「女人最誘人的部位是她的大腦,而帽子離大腦最近。」

近日,筆者參加英國皇家賽馬會(Royal Ascot),終於瞥見西方禮帽曾經的光輝。偶有陰雨,並不減少這場夏日盛會的熱鬧,遠遠地可以望見女王等平日裏就衣帽莊嚴的皇室成員。鋪天蓋地的禮帽,造型各異,讓全場浮現出濃濃的「英倫」味道。

禮帽經濟學

過去的一百多年裏,帽子不僅僅是裝飾品或保溫物,也是反映西方社會和經濟狀態的晴雨表。經濟越旺,帽子越大、裝飾性強,與所謂的「裙擺指數」意有相通;同時,社會民意對政府不滿時,帽子形態更加自由多變。

二十世紀初,高度裝飾性的「美麗年代」禮帽在法國廣受歡迎。僅僅巴黎,就有800多間帽子鋪,雇佣了7000多人。同期的後維多利亞時代英格蘭,威爾士公主亞歷山德拉(Princess of Wales Alexandra)則著力於挽救瀕危鳥類,禁止宮廷女伴戴鴕鳥毛裝飾的禮帽。

頸間有系帶、覆住耳朵的無邊帽(Bonnet)享譽數年之後,帽簷變大,成為晚間必備。這段時間,可可·香奈兒在巴黎先成立帽店,五年後才開設了第一間衣服店。

鐘形帽(Cloche)在20世紀20年代最為流行。初嘗解放的女性,戴它騎馬、化學、打高爾夫和網球。同期的黑色圓頂硬呢男帽(the bowler),因查理﹒卓別林而流行起來,然而在1933年遭希特勒嚴禁,因為它是猶太生意人的標配。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帽子變得扁平保守。在英國,哀傷自持是時代的標誌,將就縫補體現了人民素養。然而在巴黎卻恰恰相反,女性紛紛戴上色澤鮮艷、過於高翹的帽子,展現對德國侵佔的不屈的精神。帽子鼓舞士氣、展現個性的意義,在戰爭年間尤為明顯。

20世紀50年代,女性禮帽回歸比較傳統的形態,柔和講究。《Vogue》雜誌的女職員,如果午飯時間沒有戴帽子與手套,就會被責怪。而此時的時尚標誌性人物,就是著名英倫佳人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

赫本與禮帽

赫本生於英國,早年在倫敦西區參加合唱團,後憑借無雙才貌成為全球著名演員、時尚風尚標與慈善家。許多人眼中,她是完美的象徵。

赫本在影片和生活中,都是一名「帽子控」,往往都帽不離身。她優雅的脖頸、顧盼生姿的靈動雙眼,是禮帽的良伴。設計師評價,她與禮帽「在天堂裏就結了親」。

她在《羅馬假日》、《窈窕淑女》等影片中的戴帽造型都得到追捧模仿,《謎中謎》中佩戴的平頂無邊筒狀小帽(pillbox hat),受到前美國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的大愛,也是現今凱特王妃出席重要場合的常備單品。

今年是赫本86週年誕辰,英國有不少相關紀念活動。日前,皇家阿爾伯特大廳重映《蒂凡尼的早餐》,現場樂隊配樂,並在片末由《月亮河》作曲家的女兒當場獻唱。片中赫本社交場合的各種大變身,除了紀梵希小黑裙、閃亮珠寶等助力,也離不開優雅誘惑的帽子。

英國國家肖像館也將於7月至10月,用70多幅相片、復古雜誌封面、影片海報等,展現這位英倫佳人的一生。其中戴帽造型層出不窮,依舊受到今人推崇。

當然,禮帽並非西方專利。中國古時,便有「冠冕堂皇」以恪守禮制。無論是「脫帽著帩頭」、或掛冠離職去,是怒髮衝冠、或彈冠而相慶,帽子都有一種超越單純衣飾的意義。官婦、新娘的頭冠霞帔,也是女性在重要場合不可或缺的物件。帽文化繁複而源遠,儘管逐漸被新的潮流取代,依舊得到人們的尊重與嚮往。

文章轉自:BBC CHIN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