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好的大學是哪一所?誰可以有把握的回答這個問題嗎?
從這個問題,或許能夠最清楚看出德國教育的特色與重點。美國有哈佛、耶魯、常春藤盟校,英國有牛津、劍橋,還有像伊頓那樣的精英中學,日本也有公立的東大和私立的慶應。那麼德國有什麼?台灣特別喜歡炒的全世界大學排名新聞,曾經有哪些德國大學牽涉其中嗎?
德國沒有這種公認最好的大學。並不是因為德國沒有好大學,而是德國在政策上不鼓勵、不強調大學的縱向排名競爭,德國社會的整體發展主軸,和我們在台灣所習慣的如此不同,不是垂直上下,而是水平分散。德國的城市,除了少數如法蘭克福、漢堡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高樓。做為下薩克斯邦首府的漢諾威,整座城市竟然只有一棟超過二十層樓的現代大樓,不可思議吧?
事實上,以其他國家的標準衡量,德國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大城市」。別說沒有東京、上海那種規模的城市,就連和台北市人口一樣多的城市,都沒有幾個。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從社會價值上、從政策安排上,德國都一向反對集中、努力防止集中。
所以,德國能夠避免所有現代都會都遇到的房地產飆漲的問題;德國能夠嚴格推行以高稅率遏阻炒作房價的政策,還能明確地以法律禁止、懲罰刻意哄抬地價、房價,轉手銷售的行為。這些做法的關鍵基礎在於先阻卻都市集中發展,如此就不會有都市土地資源求過於供的情況。
同樣的原理也運用在教育資源的利用上。集中凸顯部分「名校」,必然意味著「名校」學位求過於供,也就必然炒高了「名校」及其學位的價值,逼著許多人願意付愈來愈高的代價,拚命擠進「名校」。從德國的教育理念來看,擠「名校」和搶都會地段一樣,都造成雙重浪費─將過多的資源耗費在爭取「名校」和都市商業土地,另一方面,使得其他非名校學位、非精華地段土地無法獲得充分利用與發展。
平等、分散的好處,遠遠超過不均、集中。要能享受這種好處,唯一的方法,就是從根本上改變縱向排名的習慣。各個地方的土地,有不同區域,有不同特色,供不同的人依照不同的標準去選擇,而不是線性地排出哪個區域比哪個區域「有價值」。不同的學校,從技職到大學,也都有其不同的特色,提供不同性質的教育內容,真正的difference in kind,有的是蘋果、有的是橘子,不是difference in degree,絕對無法用單一的、同樣的標準來衡量、來排序。德國沒有人會問柏林大學(Universität zu Berlin)和海德堡大學哪一所比較好,或漢諾威大學和萊布尼茲大學(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Universität Hannover)哪一所比較好。並不是說他們不比較,而是他們清楚:無法用這麼寬泛、攏統的方式來比較,更不可能有固定的比較答案。比較是多元、個人層次的事,每個人對於教育有其不同的需求、想像,還加上每個人不同的現實考量,你的比較答案和他的比較答案,怎麼可能是一樣的呢?又何從取得一份簡單的排名表?
學習沒有上下課之分,意見沒有高下之別
隨著對學校的熟悉與理解,其叡逐漸體會了德國教育的道理,也就愈來愈欣賞、愈來愈肯定了原先引她高度懷疑的德國教育。
她了解了,德國教育的本意上,就沒有要讓學校和老師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一個學生主要的學習時間,不像台灣認定的,是在學校時;學生主要學習的內容,也不像台灣認定的,是學校、老師、課本給予的內容。學校所提供的,毋寧是一個學生自我學習過程中的不時協助與檢驗,絕非取代。沒有自我摸索、自我學習習慣與能力的人,無法光靠上學、上課得到所需的知識與能力。
學生不是每天必定上課,任何一天班上有四分之一的同學因為各種理由缺席,是正常狀況。所以老師也不覺得每堂課都必須在、都必須上,學校更不會覺得非得用什麼方法將學生長時間留在學校。
她原本很受不了班上同學上課時充滿了意見,而且表達的往往都是很平庸、很不怎麼樣的意見。後來她了解了,有一部分的問題出在她自己,或說出在她從台灣帶去的觀念。在台灣,有意見、發表意見被視為特殊表現,不是正常情況,因而也就必然認定:特別的、優秀的意見才值得表達。
德國人沒有這種觀念。對他們來說,有意見,直接、誠實表達意見,才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看法,也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樣理所當然的,是每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也都可以有看法,可以不同意、可以討論、可以爭議。德國人的課堂,本來就不是拿來聽老師單面、權威教導的,本來就預期是由同學們來發表意見,進行意見交流激盪。形成這些意見所需的學習過程,是在一般日常生活中自己安排、自己進行的。
她原本納悶:德國的中學上學時間比台灣中學少得多,安排的科目卻比台灣中學還要多,老師哪有時間教?學生又哪有時間學?現在她了解了,答案是老師不是用台灣的方式教,學生也不是用台灣的方式在學。
她原本不滿:德國的中學不是不考試,而且還考得很多,每一個科目都要考,也都打分數,從1打到6,1分最高,若是5分以下就等於不及格。沒有比台灣少考,更沒有比台灣壓力小啊!現在她了解了,雖然都是考試,雖然都打分數,德國的考試、德國的分數,就是和台灣的不一樣。
而這些,都是彼此連環相扣的,構成了一套很不一樣的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她在日復一日辛苦適應中學生活裡,慢慢才一步一步弄懂了、連結上了。
文章轉自:風傳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