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人對於出國留學的思維,和我學生時代相差無幾,說穿了就是希望拿個學歷鍍金,看能否在國外找工作,或是回來找較高階、高薪的工作。
我覺得很可惜。
花一大筆錢,人生中一兩年的精華歲月,可以有更高的企圖心。留學生有可能在畢業的時候,在自己有志向興趣的領域成為不可替代的人才,甚至有籌碼挑選企業,爭取自己喜歡的工作內容和生活形態。
先找尋自己的「事業目標」
我當初留學的時候心態相當幼稚:我是以讀高中的心情出國讀碩士的。怎麼說呢?我追求順利畢業,還爭取高分。
把我親身血淚和大家分享吧。研究所畢業這麼多年以來,有沒有人問過我在讀研究所的成績如何?沒有,一次都沒有。
碩士學歷「本身」不是沒有用,但是從頒發給你的那一刻開始,價值急速貶值,程度甚於一次大戰後的德國馬克。尤其,當我碩士時所學和我後來的工作沒有直接關係,我工作後從零開始積累知識技能,才發現我當年以為「學術訓練能加強思考力」,只是學習缺乏具體目標與方向的遁詞。
修課不是為學分修,論文也不是為畢業寫,出國留學就應該為了自己的事業而讀書。我過去犯的錯誤,就是「對未來從事的職業没有嘗試和調查」。
「事業目標」愈明確,愈能有效運用留學的時間及資源。如果留學能圍繞著你的事業主題,所有一點一滴的努力不會白費,都將成為日後的工作優勢。
在你上飛機之前,請先將事業目標和大同電鍋都準備好。
為事業目標建立個人品牌
大部分出國留學的人,都還沒有很明確的事業目標。有一個年輕人Ted,他確定「語言教學」是他未來想要投入的事業方向,我覺得,他基本上準備好了。
我建議Ted,除了修課、報告、論文,都可以圍繞著事業主題「語言教學」開展之外,留學這段時間可以用來建立你的個人品牌。
「請為你的事業主題建一個網誌(臉書粉絲頁亦可),把你學習、構思、研究過的成果,都放在上面。除了累積學術性的知識,你可以在學校訪問各國背景的學生,了解在他們的國家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學習語言,和我們有什麼不一樣。兩年的留學生涯結束時,你累積四、五十篇各國採訪案例,你開始工作時的基礎,將是你同齡的人望塵莫及的。」
舉例來說,語言學習除了可以跟各國朋友交換經驗的話題,甚至可以交流專業––和MBA學生聊他們怎麼看語言教學事業的經營,和讀心理學的同學聊腦神經學習語言的機制,也可以和讀資訊的同學討論設計輔助語言學習的軟體。這些對話,都會是Ted寫網誌的好題材。
這樣的主題網誌,可以成為你的線上大腦、永遠留存的記事本。假以時日,經營出一些成果,你的網誌就是你的線上名片,某程度上成為你的專業證明。
別只待校園,去接觸業界
當你有事業主題,留學就可以找各種機會接觸業界,累積對業界的理解,認識人以及被人認識。
以Ted舉例,我建議他從學校中的語言課程開始,有系統地旁聽,並且記錄他的觀察。學校內的語言課程聽完,可以去居住的城市中其他語言教學機構旁聽觀察。如果有機會去別的城市旅遊,也別只吃美食、看美術館,任何事都值得觀察:從學費、教材、課程設計、教室裝潢…當你的眼界愈廣,你就可以看出愈多東西。
如果在你生活的城市發現經營優質,讓人驚豔的語言教學機構,也許可以報名上課,或是爭取成為實習生,就有更長的時間可以觀察他們的經營之道。幸運的話,說不定之後就有機會直接在那裡得到正職工作。
結交長期合作的跨國同伴
有了事業目標,一個很大的好處是可以在留學時找尋跨國的事業同伴,不見得要一起工作或創業,但可以長期互相幫助扶持,這樣的同伴可能會是一輩子的。
Ted所寫的網誌可以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經營,來自不同國家,還可以幫彼此翻譯成不同語言,網誌立刻升級成雙語、三語的規格。
「即便日後各自回到母國,你們的合作關係還是很有意義。舉例來說,你有一個同伴來自法國,一個來自西班牙,你就有兩個語言的母語人士,日後成為你經營語言教學事業的助力。他們可以幫你面試法語和西班牙語的老師,幫你審核教材,而你可以在中文方面和他們互補。有朝一日,你可以和他們合作開個跨國的語言教學聯盟,例如成立一個中、法、西語人士互相線上教學的平台。」
總之,別只把留學視為「拿學歷」,要把它視為打造「國際化的個人品牌」的契機。
很多人出國讀研究所,但是,遠來的和尚不見得一定會念經,去遠方的廟裡念經也不見得特別靈,讀研究所的效益要看用什麼方法讀。如果只是關在圖書館讀論文,實在對不起你的青春以及這麼貴的學費啊!
文章轉自:商業週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