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統計數字顯示,超過40%的美國大一新生入學後,無法順利取得學位,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修習了學分卻未能取得學位的人中,青年人占了?大多數,而他們中途輟學原因和父母收入有直接關係。

年所得超過9萬美元的父母,其子女平均每2人中有1人在24歲前取得學士學位;但年所得不到3萬5千美元的父母,其子女17人中只有1人取得學士學位。

近年來美國大學校院學生人數成長,但檢視後發現集中在高所得的家庭。以最近10年為例,美國高所得家庭子女取得學士學位成長到89%,低所得家庭子女則跌至8%。

這些現象顯示了美國高等教育的不平等,日前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特別邀集學校主管、慈善顧問及學生意見領袖等,探討如何使大學成為人們有能力負擔的消費,與會者將焦點放在獎學金支助,點出獎學金未能隨著所得增加而增加是關鍵原因。

目前美國各大專校院提供的獎學金中,免學費占40%、聯邦政府補助占37%、私人捐贈等占14%。

全美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子女申請大學學費減免,2007年學費減免的金額大約是3百億,到了2015年達到5百億。不過學費減免並不算是真正的獎學金,它並未提供實質的金錢給有需要的學生。

雖然大多數的學費減免流向中產階級家庭,但部分學校卻將之作為招生策略。學校估算,如果省略提供實質獎學金3萬美元給有需要的學生,轉而減免4名富有家庭子女7,500美元的學費,學校反而可賺取4名學生多出的學費及其他收入。

此外,美國大專校院接受私人捐贈的金額近幾年雖然達到歷史新高,捐贈者卻多傾向於將其用於硬體建築,其次為課程研究及專案計畫等項目,而較少作為獎學金用途。這種想法不是只在個人的捐贈者,基金會的捐贈也有相同的趨勢。

各大專校院想方設法請各界捐贈獎學金,不過,大多數學校也認為如果政府願意給予捐贈獎學金免稅優待,會是一大誘因,只是這議題爭議多年還未有結論。此外,一般學生的花費除了學雜費外,還有生活費、出國短期研習、或者不支薪的實習等,學生們對全額獎學金也出建議,認為應該包含提供完整大學生活經驗的金額。

最近一項調查顯示,29%的美國家庭表示,教育消費是家庭支出的一大壓力,這數字是家庭對醫藥及房貸感受到壓力的2倍。或許進一步鼓勵私人捐贈獎學金可以緩解這些壓力,同時也可以協助降低美國高等教育目前所呈現的日趨升高的社會經濟分岐現象。

文章轉自:教育部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eeuc888 的頭像
    ieeuc888

    留學家.世界地圖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