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了解紐約尤其是想研究美國文化的人,真該沿著百老匯大街走一走

  陳安

  小時候就聽說紐約有條「百老匯大街」,一直覺得這個街名很有趣,還琢磨為什麼取這個名字。百老是一百個老人?是一百個老年百萬富翁?如果是百名老富豪都匯集一條街上,這街不就成了金街銀街,至少該有一百個金窩銀窩。

  後來才知道,百老匯大街是從「Broadway」譯過來的,音譯加臆造,便使它失去了原意。它本該叫「寬街」,到我們嘴裡卻成了「百老匯」。

  紐約倒是有條金街,那是華爾街。那條街上滿是黃金 、鈔票、股票 和證券,還有一頭金牛和一個晴雨表,每天預報經濟天氣,讓商人和股民們知道明兒個是晴空萬里還是烏云滿天,是該笑、該哭,還是哭哭笑笑。

  華爾街和百老匯大街這兩條舉世聞名的街,一條特短,一條特長。短短的華爾街,西端給百老匯大街卡住了,東端又給東河擋住了,也就1英里(1.6公里)長吧。可百老匯大街從曼哈頓南端出發,往西北方向縱貫整個曼哈頓,再跨過哈萊姆河(河上有「百老匯橋」),直至布朗克斯。在曼哈頓境內,百老匯大街的長度為13英里(20.8公里)。有人說,百老匯大街是世界上最長的街,它往北延伸,經紐約州府奧爾巴尼直至美加邊境。我覺得這種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儘管它直通加拿大,布朗克斯之後的街路畢竟已另取名字。

  曼哈頓的街道排列整齊,猶如棋盤,東西向的叫「街」,南北向的叫「大道」或「大街」,基本上都是筆直而行,唯獨百老匯大街曲里拐彎,蜿蜒而行。這顯然是對曼哈頓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的尊重。數百年前,是印第安人踏出了這條道,從泥地、沼澤地中踏出了一條鄉間大道,後來在此建貿易站做皮毛生意的荷蘭人把它變成街道,把它叫做寬街,英國人則把荷蘭語的「寬街」譯成了「Broadway」。

  穿過藝術街

  想了解紐約、尤其是想研究美國文化的人,真該沿著百老匯大街走一走,因為這是一條不同於華爾街、不用理會牛市和熊市的街,而是一條注重精神的文化街,一條百花齊放的藝術街,一條有美麗校園的教育街。

  讓我們沿著百老匯大街由南往北走。我雖非土生土長紐約人,但三十多年生活在此,或許可以權充一回導遊,帶妳去逛一趟吧。

  不過,先要聲明的是,在我們起步的百老匯大街南端的「英雄峽谷」,不一定能遇到「拋投紙帶歡迎儀式」(Ticker Tape Parade)。那裡街道兩旁高樓聳立,猶如峽谷,每當英雄人物經過,人們便從樓窗里拋下大量紙帶或紙屑來熱烈歡迎。先前用紙帶跟華爾街有關,那些紙帶是股票市場里收錄股價用的電報紙,後來才逐漸改用彩色紙條和紙屑。曾在這裡受到歡迎的有宇宙飛行員、獲勝的棒球隊、被外國政府釋放的人質等,每次儀式留下的碎紙都多達好幾吨。

  若在英雄峽谷看不到像雪花一樣漫天飛舞的紙屑,我們可以往北前去時報廣場,在42街和53街之間的百老匯大街上,觀賞五光十色、閃爍變幻的巨幅霓虹、液晶廣告 屏。這一段百老匯大街別稱為「大白街」(或譯「不夜街」),四周是著名的百老匯戲劇區,座位500個以上的劇場就有39個,每天上演舞台 劇和音樂劇。

  音樂劇是最具美國特色的劇種,由戲劇與音樂、舞蹈融合而成,劇情簡明,載歌載舞,生動活潑,插曲往往能廣泛流傳。名劇《貓》、《劇院魅影》、《悲慘世界》、《歌舞隊》、《獅子王》、《芝加哥》、《媽媽咪呀》等都曾連續上演多年,甚或十多年。在看過的音樂劇中,我最喜歡《悲慘世界》,冉阿讓唱的那首《帶他回家》,對受苦受難、頑強不息的年輕一代滿懷深情和希望,至今是我最愛唱的歌曲之一。

  穿過百老匯戲劇區,不一會兒就到了百老匯大街和66街交界處,就在百老匯大街西側,有一個淡雅美觀的建築群,那就是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前面廣場上的噴泉正在歡迎眾多的藝術愛好者。這裡有好多座劇院、音樂廳,有大都會歌劇院、紐約市歌劇院、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紐約市芭蕾舞團、朱利亞音樂學院、音樂圖書館等10多個有影響力的藝術機構。

  紐約人不僅喜歡流行音樂,也愛聽古典樂。林肯中心一直保留上演世界各國的音樂、舞蹈經典作品,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交響樂,威爾第和普契尼的歌劇,柴科夫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的芭蕾舞劇,始終擁有大批觀眾。即使在寒風呼嘯的冬夜,那些劇場也往往座無虛席。多明戈常在大都會歌劇院表演,我有幸看過他演的三部歌劇:《黑桃皇后》、《拉美莫爾的露琪亞契亞》和《托斯卡》。他一生演過120多個歌劇角色,現已70多歲,仍然活躍在歌劇舞台上,成為國際音樂界德藝雙馨的表率。對我而言,每次去林肯中心,總覺得那天就像是節日,那宏麗的劇場就像是藝術愛好者們的天堂。

  百老匯大街讓演員們有展現演藝的舞台,讓歌手們有引吭高歌的音樂廳,同時也在培養一代代年輕的藝術家。在林肯中心有朱利亞學院,多少杰出的音樂人才都出自這所有100多年歷史的高等音樂學府。作曲家舒曼曾長期擔任該院院長,教學成績卓著輝煌。學院的美國歌劇中心、管弦樂團、室內樂團和合唱團使學生們在畢業之前就能積累很多表演經驗。

  百老匯大街的驕傲

  再往北走,到了116街,就在百老匯大街旁邊,有座「道奇大樓 」,那是哥倫比亞大學音樂學院的教學樓,樓下有供學生們表演的米勒劇場,劇場大門 就朝著百老匯大街。當年,華裔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周文中就是在這個教學樓裡給學生們上課,他的學生中包括80年代來自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的一批高材生。

  如果再往上城走一會兒,又會遇到百老匯大街邊的另一所音樂學校──成立于1917年的曼哈頓音樂學院。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藝術,目前在校學生來自40多個國家,那么多說不同母語的學子,在音樂上卻有共同語言,一起用音樂來表達各自的理念和情感。

  看來,我們還得在哥倫比亞大學多停留一會兒。位於百老匯大街和阿姆斯特丹大道之間的哥大校園非常漂亮。希腊和古羅馬式教學樓、圖書館樓和宿舍樓令人百看不厭,操場上的草坪總是綠茵茵的,廣場、走道總是干干凈凈。穹頂行政大樓前有座高雅的「母校」(亦稱「智慧女神」)雕像,她張開手臂迎接一屆又一屆學子,並要他們在她的裙褶里尋找一隻象徵知識和學問的貓頭鷹,所以我把自己的散文集題為《尋找貓頭鷹》。哲學樓前羅丹的思想者雕像,似乎在希望學生們學會思考,因為不論在眼下學習階段,還是在今後人生道路上,他們都會面臨許多他們必須思考的問題。在過去250多年里,哥大不但是紐約的驕傲,也是百老匯大街的驕傲。

  我對哥大尤感親切,不僅是因為自己在這裡讀了書,拿了學位,在圖書館裡工作了20年,也利用空暇撰稿著書,而且還因為時常想起以胡適、陶行知、馬寅初和顧維鈞等為代表的一批哥大早期中國留學 生,想到在這個校園裡做出重大物理研究成果的李政道和吳健雄教授(哥大書店現還挂有已故吳健雄教授肖像)。今天的哥大更決心辦成一所「全球 大學」,成立了「哥大全球思想委員會」,計劃吸收更多外國學生入學,並派遣本校學生出國留學。

  也許我扯遠了,但這都是事出有因,就因為沿著百老匯大街走,才會有很多話題。在紐約,百老匯大街和華爾街是兩條迥然不同的街道,一長一短,一文一商,各彈其調,各行其是,而正因為它們既連接在一起,同存於曼哈頓,又分叉而行,形成強烈對照,才使這個城市顯示出它的多樣和複雜,它的機會和衝突,從而吸引四方人才,使有些人如魚得水,得償夙願,有些人命運不濟,夢想破滅。不過,不論成功或失敗,不論心情如何,到過百老匯的人,也許都會想起時報廣場上高聳的作曲家、演員喬治﹒科漢的雕塑,哼一哼他寫的那首《代我問候百老匯》:「代我問候百老匯,代我向先驅報廣場致意,告訴42街上所有伙伴,我很快就會在那裡。悄悄地告訴他們,我多渴望和舊友重聚。代我問候百老匯,說我不久就會在那裡。」



詳全文 新浪新聞中心

歡迎到,獲得更多第一手資訊!

rss.png facebook.png youtube.png favicon[8].png twitter.png IconPlurk.gif icon_weibo.gif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美國遊學 美國旅遊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