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漫山遍野的紅葉映襯別具特色的白色鐘樓,在午後陽光照耀下格外明亮。鐘樓前面是一大片翠綠的草地,下課後,學生有的看圖書,有的玩飛碟,有的三五成群趴在地上討論課業......這就是筆者的母校美國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之一的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或許很多學生對美國大學的校園環境羨慕不已,但對筆者而言,真正難能可貴的是其自由的學術氣氛和豐富的教學資源。

美國私立大學的大學教育,主要實行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制度。學生申請入學時,並不需要預早決定將來修讀的專業,大學也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第一年探索自己有興趣的學科。學生可到第二年才確定主修科。若興趣廣泛,甚至可向教務處申請跨學科主修。大學一般採用學分制,學生按照既定要求修畢課程,便完成一個主修科;而在4年累積夠達標的學分就可畢業。

非純為找到好工作而讀書

此外,很多大學要求學生修讀一些全人教育課程,即在文化、歷史、藝術、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和社會科學等範疇都必須修讀過課程,才有資格畢業。當然,無論讓理科天才讀藝術史或讓音樂神童讀工程學,不少學生都對此叫苦連天。但有趣的是,令畢業生印象最深刻的大學課程,大多是這些和自己當前專業沾不上半點關係的課程。在如此自由的學習氛圍下,學生容易產生對知識的好奇和追求,並非單純為「找到好工作」而讀書。

美國大學的教授對學生的關注,也是其他地區的教育制度所不及的。例如US. News & World Report的美國大學排名就把小班教學和教授對學生的比例列為關鍵指標。無論獲得多少諾貝爾獎,教授仍要參與大學生的教學工作,還須設有辦公時間,讓學生有充分時間與教授交流。

教授帶三分一學生海外研習

當地大學提供的資源也非常豐富,如達特茅斯學院有三分一學生都曾在教授帶領下參與海外研習。大學不僅為師生提供先進的研究設備,還設立不少研究基金供學生申請。筆者在大學二年級就有幸前往日本東京的慶應義塾大學交換學習一年,而且暑假還獲得經費,留在當地研究日本電子娛樂行業的發展。至於其他大學同窗,也曾隨教授負笈蘇格蘭、墨西哥、南非等地,研究當地的文化、政治、環境等議題。

說到底,美國大學在許多方面與其他地方的學府並無大分別,只是筆者特別喜歡這裡無拘無束的學術氛圍。這個國家在教育理念上並不刻意追求「成就商業英才」,但能激發學生主動追求知識並善用資源,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競爭力。

事實上,美國僱主從來不強求應徵者必須是特定專科的畢業生,所以就算美術史畢業生也同樣能到投資銀行工作。不過,他們特別看重主修的成績,因為從中反映應徵者對學術的追求、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許正是美國高等教育系統的真正魅力吧?■鄭興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亞洲研究及經濟學畢業生

文章來源:香港文匯報

獲得更多第一手資訊!

rss blogger facebook youtube pixnet twitter gplus_1 Plurk

arrow
arrow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