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hoto Credit:  Mish Sukharev  CC BY 2.0

二月份天下雜誌有篇台勞輸出啟示錄報導,描述在新加坡廉價打工的台灣人 (一般指獲得工作准證,薪資在2千2百元新幣,約5萬3千元台幣以下的非技術性外國勞工),三年增加了十倍,並且還在快速成長。這篇報導除了剖析就業市場的經濟問題,也針對個人進行跨國工作需要考量的因素(機會、陷阱等)做了不少調查,值得有類似想法的年輕人加以參考。

最近我在盤點人生的上半場,認為影響我最大的兩個決定,一是到北美留學,並且留下來工作(前後12年);一是到大陸發展事業(6年間約有1/3時間來去)。這些過程都有許多酸甜苦辣。也在我的人生中留下重要的印記,特別是到大陸發展的部分,目前也還是個進行式,一直有新的挑戰。

我想用過來人的經驗,提醒年輕學子,或是職場新鮮人的你(接下來用第二人稱來對話,把我當作你的生涯顧問),生涯早期外地歷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能將這趟旅程發揮得更好。希望幫助你做更好的抉擇,或是在外地辛苦打拼時,堅定心中的信念。

到外地居住(這裡指台灣以外,並且超過一年的就學或工作)的機會可能是主動追求,或是被動安排的。不論哪一種,你都必須在心中建立「自己清楚的」動機和目的。仔細檢視這一趟出去的目的,是一個理性思考以及心靈探索(Soul Searching)的過程,相當重要。

我大學畢業的年代,出國留學已經不是顯學,台灣在研究所品質提高、直升優惠制度,以及本地科技業發達的誘因下,許多成績好的同學選擇繼續留在國內發展。我一心想要出國,就是要多看看世界(我在退伍以前從未出過國),體驗不同的文化,特別是與全世界的菁英學子進行交流。

相對之下,現在的你從小可能就有許多出國的機會,可能社群上已經有全世界的朋友,從旅遊以及網路的經驗,不乏多元文化的體驗,也不會覺得太陌生而膽怯。因此你在決定出外的時候,應該要有更為具體的目的、明確的規劃,以及挑選地點/單位的策略。

從目的來說,賺錢也好、培養賺錢的能力也好、慈善援助也好,這個主軸要清楚,為什麼一定要走這一趟?然後,有哪些目標是你這趟旅程要達到的?那些經驗或技能是在國內比較無法取得的?在訂定目標的時候,越具體越好,例如2年的MBA畢業後你希望年薪要達到多少;或是3年的外派後你在公司要能升到那一種職位;或是要獲得某一種技術專利或肯定;甚至你在這段時間要累積多少的財富,都可以當作是量化的目的。

做完積極的目標訂定後,有時你也要考慮外出的機會成本,是否會錯過公司或產業快速成長的機會?是否喪失之前努力搭建的舞台?以及會不會有其他重要的牽絆(例如年邁的父母、知心的對象)。

我想提醒你,不要因為「逃避」或「純粹賺錢」而出走。前者多因為對工作不滿、對生活不滿、遇到大的挫折,不知如何面對現有的環境,因而選擇逃離。這種負面的情緒帶到國外,對你絕對有害。不只那些牽掛會讓你不安或羞愧,無法充分發展你的潛力;在外地孤獨的環境以及多重的挑戰,也常會加強你的痛苦,讓你後悔出走的決定。因此,我建議若個人有比較大的問題,應該妥善處理後再出去。

對於類似廉價打工的選擇,我本身並不反對,只要你事先評估好風險。但是我不贊成純粹以「賺錢」做為出外的目的。特別是還在生涯的早期,你的可塑性比較高,既然是出國,不管去的是進步國家或落後國家,對於你來說,都是難得打開眼界的機會。侷限於賺錢的旅程,會讓你喪失許多寶貴的人生體驗。下面我再多描述這方面的想法。

Photo Credit:  fdecomite  CC BY 2.0

我認為你能到一個地方工作或留學,都是有一定的緣分。通常需要至少三年的經歷,才能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比較深刻的影響。而這段時間你如何過來。也絕對影響整趟旅程的效果。 

 

1. 要融入

這是老生常談了,但是我們還是看到許多留學生自成一個小團體,或是侷限在自己的學習/工作圈子,生活中也還是以台灣的一切為主。這樣真的很可惜。

我建議你一定要訂閱當地的報紙(網路新聞也可以),最好在三個月內了解本地環境的概要,包括政策及經濟的發展(可以多瞭解跟你專業領域相關的)、民眾的消費生活(例如美國人喜愛的美式足球、歐洲人喜愛的足球)、地方社群的動態(慈善/休閒活動等),以及知曉一些知名人士(Who is who)。這樣的瞭解不僅能幫你快速融入本地的生活,也能讓你更容易交上更多本地的朋友。

當然單是觀察及瞭解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參與,以及雙向的溝通。你可以先從讀書或工作的群體開始,多參加他們舉辦的團體活動,即使是玩樂也好。準備一套或多套介紹自己以及台灣的方案是很好的破冰。這個時候,把你當作是國民外交的大使,帶著建立友誼的使命來到這裡,也能帶給你駐外經驗的獨特價值。

若是到大陸發展,你會碰到身分認同的敏感狀況。這時候,我希望你不卑不亢地表達你的立場,也多傾聽大陸同胞的想法。過去兩岸交流的不多,意識形態的差異始終存在;現在他們興起,但還是有許多發展中的尷尬,以及對於台灣同胞的複雜心態,因此我建議你在適當的場合(有些太正式的聚會還是要謹慎點),誠懇地分享你的背景以及看法,並且對當地人抱有一定程度的尊重。愈多真誠的交往,愈能達到求同存異的和諧。 

 

2. 要反思

若你能夠如上所述,融入以及深入瞭解當地的文化及社會行為,你會發現許多的觀察,會衝擊或刺激你思考自身文化的問題及優劣。有時候你會更瞭解台灣社會缺乏的(或是待改進的)是什麼;有時候你則會欣喜,其實台灣的淳厚文化,經過這些年的現代化後,有些地方確實是有獨特的價值。

我在加拿大工作過一段時間,那時候他們在處理魁北克獨立的事件,後來經歷了公民投票,以55比45左右的比例沒有通過獨立。在這個處理敏感議題的民主過程中,我觀察到理性溝通的態度,以及尊重法治的成熟。雖然難免仍有一些比較激進的言論或群體,大體來說,這是現代民主重要的一堂課。若台灣在處理意識形態問題能更為理性成熟,當是我們希望欣喜見到的。

中國大陸當前在積極開放與摸索管制的交錯中演進,若你決心在這塊土地上發展,就要理解這裡的歷史背景、社會主義洗禮下的唯物觀,以及當地的作風思維(有時不同地域的人思考模式也可能相差很大)。習近平主席近年倡導的「中國夢」,其涵義多是基於國家脫離百年來積弱,而努力邁向富強的使命,與「美國夢」裡描繪個人幸福的實現有著本質的差異。若是你,要如何轉化這些概念,形成自己的「台灣夢」,這也是一們必修的功課。 

 

3. 要蛻變

因此我期望這是一個你蛻變的過程。蛻變代表的是你能因為這一趟出外打拼/學習的機會,把心靈及思考層次拉高,不僅是在專業能力及賺錢能力上提升,也增加自己待人處事的成熟度。有兩個建議做法,能讓你觀察以及更有效達到這種蛻變。

把你駐外的目標以及心得記錄下來,定期(例如每個新年)或是在做重大決定的時候(例如換工作)拿出來仔細檢驗,做必要的修改。除了能幫助你保持正確的航道外,你也會發現自己真的不同了。

將你的發現分享出來,並且討論。我有幾個駐大陸的朋友,經常在Facebook上發布大陸看到的新聞以及奇人軼事,經常也會引發議論,這樣的過程也是一種交流。我希望你在分享的時候同時表達自己的意見,也練習理性說服;一陣子下來,你會發現你的視野比總是從台灣角度思考的朋友更寬了,你愈來愈能夠做雙向的文化交流橋梁。這種能力,未來在全球化的職場上是十分寶貴的。

我非常鼓勵你們開放心胸,鼓起勇氣,出去歷練,出去闖蕩。在生涯的前期,建立一個健康、開放,具有國際視野的人生觀。我並不太擔心你們出去了不回來,因為台灣是個美麗的故鄉,她有太多讓你們願意回來的牽絆。我期望的是,當你們回來的時候。跟著一起回來的是更大的自信、更強的能力,以及願意為這片土地奉獻,更驕傲、也更熱切的心。

P.S. 人才流失的問題,應該從積極開放引進人才的政策來因應,有機會另外撰文討論。

 

文章轉自: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euc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