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研究生王君,赴牛津大學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所攻讀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碩士研究生學位。在英國7個月的學習、生活,王君不僅收獲了前沿、全面的野生動物保護知識,更讓他難以忘懷的是牛津大學濃厚的人文關懷氛圍。
記者:
請妳介紹一下牛津大學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所的情況吧。
王君:
牛津大學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所成立於1986年,是歐洲第一個基於大學的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所,科研實力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目前所裡有大概50位研究員,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研究所每年面向發展中國家招收6~8名學生攻讀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碩士學位。我們那年一共有8位同學,分別來自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巴西、津巴布韋、印度尼西亞、不丹、緬甸和中國。這些國家都有很好的貓科動物資源,但是研究水準和保護能力有待提高。
記者:
牛津大學的專業課程和國內有什麼不同嗎?
王君:
給我們講課的都是專業領域的頂級專家,研究所的設備也很先進,我們能接觸到野生動物保護的最新理論和數據分析軟件。專業課程設置非常全面。有一門課程是戶外急救,研究所專門聘請了戶外急救公司人員給我們上課,考試合格後還頒發專業證書。這些知識很有用,在關鍵時刻可以救命。
牛津大學老師的教學方式比較靈活。在國內寫論文一般是老師給定題目,在英國論文題目通常由學生自己選擇。我們和當地大學生交流過,有一回研究所請了很多客座教授做演講,老師就讓他們根據當天的演講內容找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寫一篇論文。我想,這種靈活的教學方式是造就他們自由開放的思維方式的重要原因。
記者:
研究所的氛圍怎麼樣?
王君:
我感覺就像在一個大家庭裡一樣溫馨愉快。研究所每月有一次圓桌會議,大家坐在一起談談最近在做哪些研究,有什麼問題一起討論解決。
研究所有一個傳統,每年夏天輪流在研究人員家裡舉辦嘉年華化妝舞會,慶祝夏天來臨。我們當時互相在臉上畫了貓科動物的彩繪,還一起給導師化妝成一隻獵豹。
研究所有一位清潔工,在她生日那天研究所專門為她準備了蛋糕和賀卡,研究所的每個人都簽上自己的名字,在課間休息時,大家一起給她過生日。我後來得知,研究所每個人過生日都是如此。這種人文關懷讓人們不由自主地團結在一起,對研究非常有幫助,可以激發人的創造力。現在我和研究所的老師、同學仍然有密切的聯繫,有什麼問題大家會在論壇上一起討論。
記者:
牛津大學以管理嚴格著稱,學校對妳們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嗎?
王君:
牛津大學非常重視學生的人身安全和學術道德。我們在牛津大學的第一節課就是進行安全培訓,工作人員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帶我們熟悉研究所的環境,講解安全設施的使用等注意事項。接下來就是學術道德課程,它是網上的自助課程,主要介紹抄襲的定義和處罰措施,然後會有一個網上考試,通過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在牛津大學,我發現英國人做事效率很高,他們在工作時間非常專注,私人時間有很多party,工作和生活的關係處理得很好。這對我養成良好的研究和工作習慣,很有啟發。
記者:
英國關注野生動物保護的普通人多嗎?
王君:
英國人非常支持野生動物保護。英國是工業化最早的國家,很多動物因為人類活動已經滅絕了,比如狼。現在英國人的普遍想法是要好好保護存留下來的野生動物。
英國有一種狗獾,研究人員發現它會傳播牛結核病,就設置了籠子想抓狗獾進行研究,當地民眾一開始不知道原因,不少人看到後直接就把籠門打開放掉狗獾,後來才解釋清楚。英國人對野生動物很友好,很多民眾在自家院子裡設置鳥窩,撒一些鳥食,幫助野生的鳥類過冬。
記者:
我看到妳在網路空間裡放了很多牛津大學的建築照片,妳是對建築感興趣嗎?
王君:
牛津大學的建築世界聞名。二戰時,英國和德國有協議,德國不轟炸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英國不轟炸德國的海德堡大學和哥廷根大學。所以,牛津大學一些15世紀的建築也保存完好。有時站在一個建築前,會有時間停滯的感覺。牛津大學與城市融為一體,城市街道就從校園穿過。英國有一句民諺:「穿過牛津城,猶如進入歷史」。
英國第一個博物館阿什莫爾博物館就在牛津城裡,經過維護之後在2009年重新對外開放。每天都有很多人去參觀,一些當地大學生告訴我,他們幾乎每週都會去一次。中小學的老師也經常組織學生過去,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專門講解相關知識。
文章來源:新浪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