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今年7月剛從某大學畢業的「90後」姑娘小茜在畢業兩個月後,成為英國萊斯特大學的一名國際學生,談到為什麼會選擇在海外繼續求學時,她如是説。
獨立規劃的新鮮體驗
「以前我生活在父母身邊,很多事都不需要自己考慮。」小茜説,「但是現在事事都需要自己操心。我需要學會規劃和管理時間、金錢和一日三餐。」
西方的教育模式、方法等與國內不同,加上語言帶來的障礙,很多留學生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裏因為無法適應而感到壓力巨大。小茜就有過這樣的體驗:「剛開學的兩周,因為聽不懂,我感到很辛苦,很迷茫,甚至都不知道怎麼辦。」這裡的學校給予學生極大的自由度,正如小茜所説:「在國內,很多老師會以點名的形式確保出勤率,或者告訴學生課外需要做什麼。在這裡,要做什麼以及怎樣做,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規劃能力』便顯得尤為重要。」
以寫一篇論文為例,從拿到論文題目的那天起,你就必須提前規劃與論文相關的各事項,做到心中有數:要從哪個角度去寫,需要看哪些參考資料,去哪找這些參考資料等。「國內慣用的『考前一週複習法』在這裡行不通。」小茜笑了笑。
小茜眼中的「事事」不僅指學習方面的事情,還包括衣食住行,尤其是「食」。「吃不習慣」和「餐館太貴」是留學生選擇自己做飯的兩個主要原因,所以「吃什麼」成為一個每天都會在留學生腦子裏出現的「嚴肅」問題。小茜説,她不得不考慮在什麼地方可以買到好的同時又便宜的食材等問題。
孤獨背後的喜怒哀樂
「即使你和很多人待在一起,也很難找到一種歸屬感。」這是小茜的另一種體會。
她説在這裡的生活很忙碌,每個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幹,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以學習為例,她和朋友一起去圖書館,學同樣的專業,看同一本書的同一部分,也很難得到同樣的結果。「不同的人對同樣的知識有不同的理解,況且學習習慣和側重點也不相同,所以我們得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這正是小茜享受這種留學生活的另一個原因,「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專注于做自己的事情,外界干擾很少,可以安心地享受自己學習的過程。」
「我的大腦始終是活躍的,不停地在想各種不同的事。」小茜説。每個留學生的狀態都是類似的:想著接近最後期限的論文以及即將到來的小組討論的話題,關注類似於商品打折的這種瑣碎資訊,還要對資訊進行篩選,「所以我的大腦一直在想。」小茜拍著腦袋説。這也是為什麼大家不得不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的事情上,而無暇顧及其他。「我覺得在國內更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影響,還會存在依賴心理,但在這裡卻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承擔。」不過小茜很享受這個過程,「一個人的生活可以讓我對社會理解得更透徹。」
但這份寧靜背後並不都是積極的影響,「有時候覺得人與人之間有一些冷漠。」小茜感嘆道,「因為忙碌,大家互相之間照顧和關心的精力就大大減少。」同時,充足的個人時間有時會導致鬆懈,「因為沒人管,有時會多花錢,有時會睡懶覺,有時會不按時吃飯。」這種沒有規律和不受控制的生活,小茜説她並不喜歡。
小茜對留學經歷有很清晰的認識,「我不覺得這會對我未來找工作有多大幫助,而且事實上不會有太大優勢。」
上課、讀書、一個人生活──「我只想好好享受這樣充滿挑戰的、充實的、簡簡單單的生活」,小茜昂起頭,很滿足。(陶米)
文章來源: 新華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