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兩年有幸到英國和美國的幾所大學進行訪學交流,開闊了眼界,體會了中西教育的差異。
圖書館裏的天地
先說說它們的圖書館,英國和美國的公共圖書館環境都相當舒適——沙發、地毯、免費的電腦上網、富有美感的書籍陳列方式,設計感很強的書桌椅和柔和的光線。
英國西敏特大學的圖書館專業藏書內容豐富,環境現代,提供大量免費使用的電腦,還有可以自己複印與掃描的優良機器設備,十分便利。而且圖書館是學期中24小時不間斷開放。
我常去的是牛津大學波德里安圖書館,它是世界上收藏書籍和手稿最多的圖書館之一。它的建築宏偉精美,大多古色古香,陳列著油畫和雕塑等藝術品。最有趣的是整個牛津大學地下被挖空做了藏書之處,並且在圖書館之間建有地下通道和調運書籍的傳輸帶。值得一提的是,整個牛津市還有26個社區圖書館免費對公眾開放。我還常去牛津市中心的公共社區圖書館,裏面有數千冊中文書籍。
在美國波士頓時,我住在查爾斯河畔,每晚到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地下圖書館看書。有趣的是,我在那裏見到豐富的組織管理和成功學激勵書籍,理解到扎實的知識和強烈的渴望鋪就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密蘇里大學雖是在美國中部的小城哥倫比亞,但我在它的大學圖書館和自習區還是找到了「星級飯店」的裝潢感覺,精心設計的功能區舒適而優雅,讓人安安靜靜地在圖書館學習和工作,享受一種專注沉浸的狀態。
看重文化多樣性
歐美大學的國際化程度很高,容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他們也很看重文化的多樣性和看待世界的多元差異化視角,具有各種豐富的學術講座和文化活動。
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國際學生比例很高,具有很強的文化包容性。這兩所大學分別坐落在距離國際化大都會倫敦不遠的小城牛津市和劍橋市,人口都在30萬左右,寧靜而遠離喧囂,仍然保留了大量的經院哲學傳統,帶給人一種「出世」的世外桃源感,古老和現代生趣盎然地交織在一起。
哈佛大學則充滿了快節奏和追求效率。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大廳就是一個很好的聚會活動交流場所。一進大廳環視一圈,很快就能看到有沒有熟人,而且有多少小組在討論問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午飯和晚飯期間的各種學術研討會,很多研討會只有1個小時,在用餐時間會提供三明治和飲料,方便大家邊聽講座邊吃東西,之後一起討論。
回想那段日子,腦海中便浮現過這樣的畫面:我騎著自行車飛馳而過牛津大學的博德裏安圖書館和聖瑪麗教堂;徜徉在劍橋大學康橋邊的古老學院,想要抓住每一寸美好的學習時光;散步在美國波士頓的查爾斯河畔,哈佛大學商學院和肯尼迪政府學院近在咫尺,草地上斜斜地映著我的影子;在美國密蘇里大學體味他們的現代教育理念……在訪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科技飛速進步讓世界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地球村,國與國之間訊息、物資的流動越來越快速、便捷,全球化之勢不可阻擋,世界是平的。人們的時空感受、事物認知和生命體驗都在發生變化,生產方式在變,學習方式也在變。
文章來源:新華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