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學生家長和我抱怨,想送孩子出國讀大學,但是研究網站半天,連主修什麼、讀什麼系、什麼學院⋯⋯都看不懂,摸不著頭緒。那時候我還心裡想:不就是國外大學嗎?你英文能力也太差了吧?
後來自己深入了解,才發現歐美大學的組織經營形態,和台灣的大學(即使是台清交成等名校)差別不只一個世代。
台灣的大學,下分學院,再分為科系,如公司或軍隊的科層架構。學生從入學就被編進科系(少數例外),學習內容極有大部分被科系決定──一個科系的必修和選修科目可能長期不變,連授課老師也不變。大學都是這樣的嗎?並不是。
學生不進入「科系」,「學程」快速迭代變化
在台灣,學位和科系緊緊綁在一起。學生隸屬於一個科系,進什麼科系,畢業時就拿什麼學位證明。但是劍橋、哈佛、史丹佛都不是這樣。
這三個學校的學生,畢業學位都是取決於學生選什麼「學程」,學程是一套設計好的課程組合,並不是一個僵固的行政組織。「學程」在這三個學校各用不一樣的單字:在哈佛叫 Concentration,在劍橋叫 Course ,在史丹佛叫 Major,在此,我都譯成「學程」。
在學生的求學經驗之中,科系的重要性、影響力、親近程度,遠比學程更低。學生不必申請進入一個科系,但是要申請進入一個學程,最後符合學程的修業要求後,得到標註該學程(非科系)的學位證書。而學程不附屬、不隸屬於任何科系或學院。
以哈佛大學 Chemical and Physical Biology 學程為例,哈佛並無此名稱的科系,是由數個科系的老師同共經營主持,申請這個學程的學生(通常是大二升大三),會和許多科系的教授上課與互動。
以劍橋大學為例,進入劍橋大學時就要申請學程,每個學程大小差異甚大。舉例來說,自然科學學程,在 2013 年招進613 人,工程學程招進 294 人,而藝術史學程招進 22 人。
自然科學學程是劍橋最大的學程,其下有十八個分支,各有不同的課程規劃,包括化學、基因學、神經科學、病理學等等。中型和小型的領域,其下分支較少,或是沒有領域下的課程分枝。
科系是學術和行政上的單位,而學程是教學上的單位。科系可以有長久歷史傳承,學術領域可以穩定不變。但是學程卻可以因時代、產業、學生需求,不斷快速變化組合。
反對支離破碎
台灣的大學教育,有一件事情教得很成功:各自為政、本位主義─因為多數教授都徹底地認真親身實踐:你們系的學生/我們系的學生;你們系的課/我們系的課⋯⋯往往分得一清二楚,同系的教授之間都不太互相往來,跨系的合作與協力更是少見。
但是在劍橋、哈佛、史丹佛,跨科系的溝通合作是每天時時刻刻在發生。因為以「學程」為單位的教學,本質上就是跨科系的事業。
學程及科系之間,呈現複雜的網狀協力關係,也就是一種多對多的關係─每個科系都參與多個學程的課程經營,每個學程的課程授課老師都來自好幾個科系。例如,劍橋大學自然科學學程,就是由物質科學院(如化學系)、生物科學院(如藥學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如科學哲學)、臨床醫學院(如神經科學)等各學院、各科系的教授共同經營、分頭授課。
也可舉劍橋大學的化工學程為例,化工學程並不直接招收學生,其學生一部分來自工程學程,一部分來自自然科學學程 ─這幾個學程大一和大二的課程多所重疊,教學與招生上也就互相合作。在這樣的架構下,教學領域可以隨時彈性變化,也有利跨科系之間的合作交流。
台灣現在有少數學校推動學程制,但卻是一科系主持一學程,一學程隸屬一科系,如此只是名稱改變,其實無益於建構彈性、動態、更多元的教學環境。如果看哈佛的網站,就可以發現它如何大力減少「科系」的門戶之見。現在,在哈佛的各種對外資料之中,比較強調的是各種知識領域、應用領域,而不強調「學系」這個行政單位。在哈佛各學院的網站上,幾乎難以看到「學系」的列表。取而代之的,是學程的列表、興趣領域(Area of interest)列表。
很多應該是科系的單位,在網站首頁上,完全沒有「學系」(the department of) 的字樣。例如,工程與應用科學院之下,完全不列出科系列表。Applied Physics 的定位是不是我們認知的科系,在網站上也沒有確切的文字標示。
科系列表就算存在,也不會在學校網頁的顯眼處,史丹佛大學將它放在首頁最下方的小字,而且是照字母順序排,不是照學院領域分類。哈佛大學的學校網站上,直接可以姓名蒐尋教授,不必到科系網頁上找。這些作為,都在打造學校的整體感──學校中的教學和學術,學生的成長與成就,這些都是大家的事,人人休戚與共。
還是石像和零件嗎?該升級了
在台灣,科系綁定教學,造成課表僵固不變,是無法動彈的石像。但是劍橋、哈佛、史丹佛將科系與學位脫勾,讓學程可以適應情勢快速變化,是千變萬化的樂高積木。
在台灣,學校內部各自為政,互不往來,各科系之間只是被放在一起的零件。但是劍橋、哈佛、史丹佛增強內部的有機聯繫,讓學校有整體的認同感及合作交流的默契,成為一輛跑車。
台灣所有大學的管理思維,還在五十年前的版本,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升級更新呢?
文章轉自:風傳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