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兒莎/放棄22K,蹦跳新加坡
出走至今已經 3 年了,出國工作者的唯一代名詞似乎仍只有「台勞」 。而身為「台勞」之一的我思考著自己所背負的外在觀感時,使我更加正視目前「年輕人出走潮」的課題,也期待社會用更多元且全面的方式看待這個現象,並導正很多人對此事的錯誤觀感。
出去闖、乃至在海外工作,都會讓年輕人的舞台不只是台灣,而是面向世界。因為,在生活與工作環境中,你面對到的自己,是世界眼中的你;面對到的他人,是你眼中的世界。這樣的經歷,能讓那些人的視野有機會變得更加寬宏、看到更多人生的可能,不論用哪種層面看,我都不覺得這會是件壞事。
我常常不得其解,究竟為什麼「台勞」這個詞彙會如此流行、來源又是什麼。直到這陣子與幾位星國與香港的工程師在新加坡的一間餐廳聊天時,才發現,台灣媒體與一些「專家學者」,都把近幾年台灣青年的出走歸咎於「低薪現象」:因為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找不到未來與希望的那群人,就相繼奔向經濟更好、薪資更多的地方去找機會。
依照他們的觀點,年輕人成群的出走,僅是因為低薪的困擾:他們認為,年輕人出走,是為了逃離台灣這個相對不好的環境,近年更凝結成一股風潮,形成他們現在所謂的「低薪出走」現象。
當我跟這群來自香港與星國的工程師討論至此時,頓時恍然大悟,發現這樣的思考方式著實錯得離譜。不可否認,低薪與負面環境狀態是年輕人出走的推力之一,但是絕非主因。在我採訪了將近四十幾個從台灣到星國與其他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菲律賓、印尼等地區的台灣人後,他們給我的出走原因都不是逃離,而是:發展性與世界觀。
我在海外工作時,遇到很多的同事與客戶都是來自歐美的青年、甚至星馬的年輕人,他們很明白,若需要無可取代的價值與競爭力,海外工作與實習的經驗會是一個不錯的選項。因此,出國這件事對於他們和家人及社會而言,都是習以為常的事。或許背後有著教育、媒體或是文化等原因,這裏就不探究。但可想而知,這些體驗的初衷,全都是為了能去看看世界,並練習與世界接軌。所以當我發現一些星國友人,積極前往台灣讀書、工作時,並不會感到意外。
而當其他國家的青年都很驕傲自信地勇於向外拓展時,我們應該要有所警覺,為什麼台灣社會中沒有這種鼓勵的氛圍?因為大家把它當成「問題」,並且認為這個「問題」來自低薪這個單一因素,只要它消失了,也就不會有出走潮了。
殊不知在多年後,一如《世界是平的》的概念延伸,科技的成本會更低、資訊的取得更扁平、世界更沒有界線,人人都更輕易地遊走於世界各國時,這樣的出走不但不會是個「問題」、「現象」,反而是長遠且不可擋的趨勢。
可以理解害怕改變的人性在面對趨勢時,會有的反應。而在這個轉變的時期,若高喊出人人都該世界化,或許就像幾十年前高喊人人都該網路化時,引來側目。只是,不管認可與否,台灣地區每年逐漸上升的出國工作人次、與世界各國青年離鄉工作的成長數字,終將證明「台勞」這類帶有貶意的詞語,在思考出走的邏輯糾正下,將隨著逐漸加快的全球移動趨勢而消失。
別看扁小確幸!台灣年輕人的終極競爭力:別人沒有的浪漫情懷
http://www.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574&nid=5689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換日線》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列表